全球水泥进出口贸易专题研究
一、全球水泥贸易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全球水泥进出口贸易是指水泥及熟料在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的跨境流动。水泥作为现代基础设施及房屋建设的核心材料,其国际间年均贸易总额超过100亿美元,每年的贸易流动量达到1亿吨以上,占全球水泥及熟料总产量的5%左右。
国际间水泥进出口贸易多以海运为主,辅以铁路或卡车跨境运输。尽管水泥属于单位价值相对较低、重量大、运输成本高的商品,但通过海运仍可经济地实现长距离运输,使得国际贸易在过去几十年中稳步发展,形成覆盖全球的贸易网络。
二、全球水泥贸易的主要驱动因素
全球水泥贸易的产生主要源自于各区域自身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水泥制造属于石灰石与能源密集型产业,生产集中在拥有丰富低成本原材料、能源(如煤炭、石油焦)及有利投资条件的国家。中国、越南、土耳其、印尼、埃及以及阿联酋等国凭借资源优势建立了大规模生产能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供应过剩。在这一类国家当中,水泥生产商的电力及燃料成本相对低廉,其现代化的高效生产线存在规模经济优势,能够以远低于进口国本地生产的价格供应水泥及熟料。
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城市化与基建需求常暂时超出国内产能提升速度,欧洲、北美等成熟市场往往面临国内工厂老化、成本较高的问题,普遍需要依赖进口解决国内供应能力不足的情况。
另外,港口设施及物流网络建设同样推动了全球水泥贸易总量的增长。
水泥贸易出口国通过在沿海建设水泥厂,可以将当地供应过剩的熟料和水泥高效输送至供应短缺国家的沿海进口码头,使得国际采购在土地稀缺或高成本环境(如新加坡、卡塔尔、孟加拉国及许多非洲国家)中比新建或扩建本地综合水泥厂更为经济。
三、全球水泥贸易的运输方式
全球水泥进出口贸易根据运输途径不同可分为水路运输(包括内河航运及海运)、陆路运输(包括公路和铁路运输)以及其他方式运输(包括航空、管道运输等)。由于水泥货值低、运输成本占比较高,在国际水泥贸易运输中,贸易双方均根据实际的运输条件寻求成本更为低廉、装卸和运输更为便捷的运输方式。其中,水路运输因其单次运量大、运送距离长以及运费低等特征,往往成为全球水泥贸易过程中最常用的运输方式。
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数据,2001年至2024年期间,通过水路运输完成的水泥进出口贸易量占比长期维持在6成上下。其中,跨国海运是最主要的水路运输方式,占贸易总量的5成左右,内河航运占比仅有不足1成。陆路运输以公路汽运为主,铁路占比相对较低,整体运输量占全球水泥贸易总量的比例维持在2-4成之间。另外,部分区域水泥进出口采用航空及管道等其他运输方式进行贸易,合计占比在10%以内。
从趋势来看,2020年以来,水路和陆路运输占比均有所下降,通过航空等其他运输方式实现的水泥贸易量持续上升。在2024年全球水泥进出口贸易当中,水路运输占比在62%左右,相较于2020年下降约6个百分点;陆路运输占比下降至23%,相较于2020年下降约7个百分点;航空及管道等其他运输方式占比达到14%以上,相较于2020年提升约13个百分点。
图1:2001-2024年全球水泥贸易各类运输途径占比情况(单位:%)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四、全球水泥贸易规模及发展情况
(一)水泥及熟料出口贸易总量及变化趋势
2001年以来,全球水泥及熟料出口贸易总量大体处于1-2亿吨/年的数值区间,部分年份达到2亿吨以上。
从趋势来看,2001年至2006年期间,全球水泥及熟料出口贸易总量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年均复合增速约为7.9%。2007年至2009年期间,全球水泥及熟料出口贸易总量出现回落,年均复合增速约为-9.5%。2010年至2021年期间,全球水泥及熟料出口贸易整体呈现震荡上行趋势,年出口量峰值突破2.5亿吨,年均复合增速约为5.4%。2022年开始,全球水泥及熟料出口贸易总量快速回落。
2024年,出口贸易总量降至1.4亿吨左右,2022年以来的年均复合增速约为-17.5%。
图2:2001-2024年全球水泥及熟料出口贸易总量及变化情况(单位:亿吨,%)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2022年以来,全球水泥进出口贸易规模大幅缩减,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全球经济增长压力和流动性紧缩趋势
海外发达经济体(尤其是北美和欧洲国家)为应对通胀压力,自2022年起进入加息周期,导致建筑行业融资和信贷成本大幅上升,加之高昂的抵押贷款利率抑制了房地产市场需求,住宅和商业建筑项目新增施工量普遍减少。
另外,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和衰退预期也使得部分国家的企业及政府部门缩减了投资及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对水泥需求同样形成了拖累作用。
2、能源及物流成本走高
以俄乌冲突为代表的地缘政治矛盾加剧,导致全球范围内天然气、煤炭以及电力等能源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水泥作为传统高耗能行业,能源成本的增加使出口产品售价被迫随之走高。与此同时,新冠疫情以来维持高位的物流运输成本进一步削弱了以出口为导向的生产商的价格竞争力,促使水泥企业将重心转向本地或临近市场。
3、水泥进口国自给率提升
全球范围内传统进口需求来源地普遍加大了水泥及熟料生产线建设力度,并于2022年之后逐步释放产能。如乌兹别克斯坦、肯尼亚等国家已经逐步完成由净进口国向净出口国的转变,减少了全球水泥进出口贸易的总需求。
4、全球贸易摩擦加剧
2022年以来,针对水泥及熟料贸易的反倾销政策以及包括关税在内的各类贸易政策壁垒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各国愈发倾向通过贸易限制措施,调整其国内整体供需平衡,以保护其国内产业的生存和发展。
5、碳排放政策收紧
随着水泥行业碳中和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各国陆续推出碳排放限制政策(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水泥出口商的合规成本明显增加,本地低碳水泥的相对竞争力和销售占比较过去有所提升,削弱水泥进出口贸易需求。另外,政策对于水泥行业碳排放量的限制也促使部分生产企业主动减少了熟料生产和出口量。
(二)水泥及熟料出口贸易总额及出口单价变化趋势
2001年至2008年期间,以美元计价的全球水泥及熟料出口贸易总价值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由42亿美元增长至为115亿美元。2009年以来,全球水泥及熟料出口贸易总额大体维持在100-130亿美元区间上下波动。
2024年,全球水泥及熟料出口贸易总额为105.8亿美元,同比下降20.3%。
图3:2001-2024年全球水泥及熟料出口总额及单价(单位:亿美元,美元/吨)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从单价来看,2001年至2012年期间整体呈现上行趋势,水泥及熟料出口单价由35.8美元/吨逐步提升至72.0美元/吨。2013年至2020年期间,水泥及熟料出口单价回落,年均出口单价最低降至50.4美元/吨。2021年以来,由于能源、运输、合规以及税费等成本因素普遍增加,水泥及熟料出口单价持续走高。
2024年,全球水泥及熟料出口单价约为74.2美元/吨,同比上涨4.7%。
(三)水泥及熟料出口贸易的地域分布及产品结构
分区域来看,亚洲地区水泥及熟料出口量最大,21世纪以来的累计出口量占全球贸易总量的6成左右;其次是欧洲地区,累计出口量占比超过2成;非洲和美洲地区出口规模相对较小,累计出口占比分别在8%和6%左右;大洋洲及其他地区仅有零星出口,长期占比不足1%。
随着非洲地区水泥供应从普遍短缺到局部过剩,近几年来非洲水泥及熟料出口占比明显增加。与上世纪末相比,2024年欧洲、亚洲以及美洲地区水泥及熟料出口占比分别下滑约5.8个百分点、3.7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非洲地区出口占比提升约11.5个百分点。
图4:2001-2024年各大洲水泥及熟料出口总量(单位:亿吨)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熟料出口占比经历了先上升后回落的过程。
2001年至2013年期间,每年熟料出口占全球水泥及熟料出口贸易总量的比例大体维持在3成左右。2014年开始,熟料出口占比持续提升,至2021年达到峰值,占比约为48%左右。2022年至2024年,熟料出口占比略有回落,但仍保持在4成上下。
图5:2001-2024年熟料出口占全球水泥及熟料贸易总量的比例(单位:亿吨,%)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熟料水化程度低、对水分敏感度小,比成品水泥更适于长途运输。水泥进口国通过在港口设立水泥粉磨站,进口熟料来生产水泥,往往比直接长距离运输成品水泥更具经济性,这是2021年以前熟料出口占比提升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全球范围内碳排放政策收紧,熟料出口所承担的碳减排成本逐步增加,对其贸易经济性有所削弱,导致熟料产品在水泥进出口贸易中的占比出现回落。
五、全球水泥贸易的主要参与国家和地区
(一)全球主要出口国
2001年至2024年,全球各国累计出口水泥及熟料约43.1亿吨,前十大出口国累计实现出口量22.8亿吨,占比约为52.8%。
其中,土耳其累计出口量居于首位,达到3.85亿吨左右,占全球累计出口总量的8.9%;其次是泰国和越南,累计出口量分别为3.13亿吨和3.05亿吨,占比分别为7.3%和7.1%;中国和日本累计出口量分居第四和第五位,分别占全球累计出口总量的6.9%和5.5%;除上述国家以外,累计出口量前十的国家还有伊朗、德国、阿联酋、巴基斯坦和韩国,累计出口占比均在3%-4%之间。
从历史出口情况来看,累计出口前五名的均为亚洲国家,而在前十大出口国当中,也仅有德国是非亚洲国家。由此可见,亚洲地区是21世纪以来最主要的水泥出口产品来源地。
进一步细分来看,在前十大出口国当中,西亚国家(土耳其、伊朗、阿联酋)累计出口水泥及熟料7.0亿吨;东亚国家(中国、日本、韩国)累计出口水泥及熟料6.7亿吨;东南亚国家(泰国、越南)累计出口水泥及熟料6.2亿吨;南亚国家(巴基斯坦)累计出口1.4亿吨。
这说明西亚、东亚以及东南亚是亚洲内部的主要出口国分布区域,而南亚、中亚以及北亚等区域出口占比相对较低。
图6:2001-2024年全球水泥累计出口贸易量分国别占比(单位:%)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根据最新数据,2024年全球前十大水泥出口国累计实现出口量大约1.7亿吨,占比约为65.8%。
其中,越南是2024年全球最大的出口国,水泥及熟料出口量达到2970万吨,约占全球出口总量的17.2%;其次是土耳其,水泥及熟料出口量同样达到2000万吨以上,出口占比达到12.1%;印尼和埃及的水泥和熟料出口量分别为1204万吨和1084万吨,占比分别为7.0%和6.3%;除上述国家以外,2024年出口量前十的国家还有巴基斯坦、日本、沙特、泰国、德国和中国,出口量均在500-1000万吨之间,累计出口占比在3%-5%不等。
现阶段,全球前十大水泥及熟料出口国当中,亚洲国家占比仍然达到8成,仅有埃及和德国是非亚洲国家。
分区域看,在前十大出口国当中,东南亚国家(越南、印尼、泰国)合计出口4827万吨,占全球出口总量的27.9%;西亚国家(土耳其、沙特)合计出口2750万吨,占比约为15.9%;东亚国家(日本、中国)合计出口1341万吨,占比约为7.8%;北非国家(埃及)出口1084万吨,占比约为6.3%;南亚国家(巴基斯坦)和中欧国家(德国)出口量均在1000万吨以下,占比分别为4.8%和3.1%。
与历史累计出口数据相比,近几年来东亚国家出口占比明显减少,西亚国家占比变化不大,而东南亚国家出口占比出现大幅提升,出口贸易格局有所改变。
图7:2024年全球水泥出口贸易量分国别占比(单位:%)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通过分历史阶段的年均出口量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水泥贸易主要出口国的变化情况。
2021年以来,越南是水泥及熟料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年均出口量超过3000万吨;其次是土耳其,年均出口量达到2500万吨以上;伊朗、印尼、埃及以及阿联酋等国年均出口量均在1000万吨级别。
与此同时,上述国家在2021年至2024年之间的年均出口量相较于2011年至2020年期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除此以外,沙特在近几年的年均出口量同样明显高于上一个十年周期。
从数据来看,近几年东南亚以及中东地区是水泥及熟料出口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全球其他区域出口规模普遍较过去有所缩减。
图8:全球主要水泥出口贸易国家和地区分历史阶段年均出口量(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二)全球主要进口国
2001年至2024年,全球累计进口水泥及熟料约37.9亿吨(与出口数据存在统计口径差异),前十大出口国累计实现出口量13.8亿吨,占比仅有36.4%。与出口相比,水泥及熟料进口国相对分散。
其中,美国累计进口量居于首位,约为2.94亿吨,占全球累计出口总量的7.8%;其次是孟加拉国,累计进口量达到2.30亿吨,占比约为6.1%;中国和加纳累计进口量分居第三和第四位,分别占全球累计进口总量的3.7%和3.6%;除上述国家以外,累计出口量前十的国家还有新加坡、菲律宾、法国、斯里兰卡、西班牙和莫桑比克,累计进口占比均在2%-3%之间。
从历史进口情况来看,累计进口量排名前十的国家当中,亚洲国家占5个,非洲和欧洲国家各占2个,美洲国家占1个。由此可见,亚洲地区同样是21世纪以来最主要的水泥进口需求来源地。
进一步细分来看,在前十大进口国当中,南亚国家(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累计进口水泥及熟料3.3亿吨,占比最高;其次是北美国家(美国),累计进口水泥及熟料2.9亿吨;东南亚国家(新加坡、菲律宾)和西欧国家进口需求同样较为旺盛,分别累计进口水泥及熟料2.0亿吨和1.9亿吨;东亚(中国)、西非(加纳)以及东非(莫桑比克)累计进口量在0.8-1.5亿吨之间。
整体来看,21世纪以来,南亚是亚洲内部的最主要的进口需求来源地,而北美地区的进口贸易量要高于亚洲除南亚以外的其他地区,同样为全球水泥贸易贡献了大量进口需求。
图9:2001-2024年全球水泥累计进口贸易量分国别占比(单位:%)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根据最新数据,2024年全球前十大水泥进口国累计实现进口量大约1.5亿吨(与出口数据存在统计口径差异),占比约为52.4%。
其中,美国是2024年全球最大的进口国,水泥及熟料进口量达到2502万吨,约占全球进口总量的16.9%;其次是孟加拉国和菲律宾,水泥及熟料进口量分别为1253万吨和1050万吨,各占总进口贸易规模的8.4%和7.1%;除上述国家以外,2024年进口量前十的国家还有澳大利亚、意大利、科特迪瓦、新加坡、法国、荷兰和中国香港,进口量仅有350-480万吨不等,累计出口占比在2%-3%上下。
现阶段,全球前十大水泥及熟料进口国当中,仅有4个亚洲国家,欧洲国家有3个,美洲、非洲、大洋洲国家各有1个。
分区域看,在前十大进口国当中,北美国家(美国)进口2502万吨,占全球进口总量的16.9%;东南亚国家(菲律宾、新加坡)合计进口1510万吨,占比约为10.2%;南亚国家(孟加拉国)进口1253万吨,占比约为8.4%;其他细分区域进口量均不足1000万吨,占比相对较低。
与历史累计进口数据相比,近几年来北美国家进口占比进一步大幅提升,而在亚洲内部,东南亚国家进口占比逐步超过南亚国家,进口贸易格局同样有所改变。
图10:2024年全球水泥进口贸易量分国别占比(单位:%)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通过分历史阶段的年均进口量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水泥贸易主要进口国的变化情况。
2021年以来,美国是水泥及熟料进口规模最大的国家,年均进口量超过2500万吨;其次是孟加拉国,年均进口量达到1800万吨以上;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国以及菲律宾的年均进口量同样超过1000万吨。
从增长速度来看,2021年以来的年均进口量相比上一个十年周期增速最高的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达到了1244%;其次是所罗门群岛、美国、意大利以及菲律宾,增速均超过了100%;西班牙、孟加拉国、以色列以及科特迪瓦等国家的增长速度同样处于80%-100%之间的高位水平。
由此可见,近几年大洋洲部分岛屿国家进口需求增速较为突出,而北美地区则是实际进口量增长最大的区域,全球其他区域进口需求增量相对分散。
图11:全球主要水泥进口贸易国家和地区分历史阶段年均进口量(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三)细分区域贸易情况
2024年,西亚、东南亚、东亚、北非、南欧以及中亚为水泥及熟料净出口区域。其中,西亚净出口量居首,达到了1785万吨左右;其次是东南亚地区,净出口量约为1162万吨;东亚、北非和南欧的净出口量分别为972万吨、902万吨和498万吨;南欧地区净出口规模相对较小,仅有44万吨左右。
与此同时,北美洲、非洲西部、南亚、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非洲中部、南美洲、北欧、东欧、非洲东部、西欧以及中美洲有着较为可观的水泥净进口规模。其中,北美洲和非洲西部净进口量较大,分别达到1220万吨和1060万吨;南亚以及澳新地区净进口量分别为802万吨和499万吨;其他地区净进口量今年在300万吨以内。
从上述数据来看,得益于北美洲和非洲西部的水泥进口需求增长,目前中东及环地中海一带已经超越东南亚和东亚地区,成为全球水泥出口跨区域贸易最活跃的板块。
图12:2024年各细分区域水泥及熟料净出口量(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六、全球水泥贸易的流向及变化趋势
本文中的全球水泥贸易流向是指对联合国贸易数据库中出口国报告口径下的贸易目的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而产生的水泥及熟料从生产国到消费国的空间流动路径,即本文采用了基于出口国视角的统计分析方法。
(一)全球水泥贸易流向概况
水泥产品因其单位重量货值偏低的固有特性,长距离运输经济性不足。因此,在全球范围内水泥及熟料进出口贸易仍以板块内部流动为主。2000年至2024年,各大洲内部水泥贸易流动占比长期维持在60%-80%之间,跨洲流动的水泥贸易占比均值仅有3成左右。
从变化趋势来看,2000年至2019年期间,全球水泥贸易的板块内部流动占比由63%逐步提升至77%左右,跨洲贸易流动有所减弱。2021年开始,由于亚洲板块内部产能过剩加剧,水泥贸易量外溢至其他大洲,各大洲内部贸易流动占比逐步降至7成以下。
图13:2000-2024年各大洲内部水泥贸易流动占比(单位:%)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2021年至2024年期间,亚洲地区的水泥及熟料出口量有66%属于内部贸易。除此以外,美洲和非洲是主要的出口目的地,分别占出口总量的14%和11%;欧洲和大洋洲及其他地区占比均在5%上下。
欧洲地区有85%的水泥及熟料出口贸易需求来自板块内部,外部需求主要来自于美洲地区,占比达到8%以上。
非洲地区的内部贸易需求占比达到88%,仅有12%的出口量流向其他大洲。其中,欧洲占5%,亚洲及美洲分别占3%左右,大洋洲及其他地区占1%。
美洲和大洋洲及其他地区的水泥出口均以大洲内部贸易为主,仅有零星出口量流向其他大洲。
表1:2021-2024年全球各大洲出口流向占比(%)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二)亚洲水泥及熟料贸易流向
2024年,亚洲地区水泥及熟料出口的内部贸易量占55%。在跨洲贸易当中,美洲占比最高,达到18%;其次是非洲和欧洲地区,对其出口占比分别为11%和9%;对大洋洲及其他地区的出口贸易占比较小,仅有7%左右。
图14:2024年亚洲地区水泥及熟料出口贸易流向占比(单位:%)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2024年,亚洲地区水泥及熟料进口量中有91%来自于内部贸易;其次是来自欧洲和非洲地区水泥和熟料,分别占亚洲总进口量的6%和3%;来自美洲和大洋洲及其他地区的水泥及熟料进口量占比不足1%。
图15:2024年亚洲地区水泥及熟料进口贸易来源占比(单位:%)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三)欧洲水泥及熟料贸易流向
2024年,欧洲地区水泥及熟料出口的内部贸易量占84%。在跨洲贸易当中,美洲占比最高,达到8%;对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及其他地区的出口占比分别为3%、3%和2%。
图16:2024年欧洲地区水泥及熟料出口贸易流向占比(单位:%)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2024年,欧洲地区水泥及熟料进口量中有71%来自于内部贸易;其次是来自亚洲和非洲地区水泥和熟料,分别占欧洲总进口量的18%和11%;来自美洲和大洋洲及其他地区的水泥及熟料进口量占比不足1%。
图17:2024年欧洲地区水泥及熟料进口贸易来源占比(单位:%)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四)美洲水泥及熟料贸易流向
2024年,美洲地区水泥及熟料出口的内部贸易量占比几乎达到100%,跨洲贸易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图18:2024年美洲地区水泥及熟料出口贸易流向占比(单位:%)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2024年,美洲地区最大的水泥及熟料来源地是亚洲,占总进口量的52%;来自美洲内部的贸易量仅排到第二位,占比约为30%;来自非洲和欧洲地区水泥和熟料,分别占美洲总进口量的10%和8%;来自大洋洲及其他地区的水泥及熟料进口量占比不足1%。
图19:2024年美洲地区水泥及熟料进口贸易来源占比(单位:%)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五)非洲水泥及熟料贸易流向
2024年,非洲地区水泥及熟料出口的内部贸易量占86%。在跨洲贸易当中,亚洲占比最高,达到7%;对美洲和欧洲的出口占比分别为4%和3%;对大洋洲及其他地区的出口量占比不足1%。
图20:2024年非洲地区水泥及熟料出口贸易流向占比(单位:%)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2024年,非洲地区水泥及熟料进口量中有64%来自于内部贸易;其次是来自亚洲地区水泥和熟料,占非洲总进口量的33%;来自欧洲的进口量占比相对较低,仅有3%左右;来自美洲和大洋洲及其他地区的水泥及熟料进口量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图21:2024年非洲地区水泥及熟料进口贸易来源占比(单位:%)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六)大洋洲及其他地区水泥及熟料贸易流向
2024年,大洋洲及其他地区水泥及熟料出口的内部贸易量占比几乎达到100%,跨洲贸易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图22:2024年大洋洲及其他地区水泥及熟料出口贸易流向占比(单位:%)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2024年,大洋洲及其他地区最大的水泥及熟料来源地是亚洲,占总进口量的99%;除此以外,有少量水泥和熟料进口量来自欧洲,占比接近1%;来自美洲、非洲以及内部贸易的水泥及熟料进口量占比均不足1%。
图23:2024年大洋洲及其他地区水泥及熟料进口贸易来源占比(单位:%)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七、全球水泥贸易形势总结与展望
综合来看,2021年以来全球水泥贸易呈现“缩量提价”的显著特征。2024年全球水泥及熟料出口贸易总量回落至1.4亿吨左右,较峰值缩减超四成,但单价攀升至74.2美元/吨的历史高位,反映出能源、物流与合规成本刚性上涨对贸易格局的深度重塑。
与此同时,亚洲地区凭借产能优势继续主导全球出口市场,前十大出口国中占据八席,但内部动力发生结构性变化。东亚传统出口大国占比下降,而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依托低成本产能快速扩张,占全球出口总量的3成左右,成为支撑亚洲出口贸易地位的核心力量。另外,从水泥及熟料净出口角度来看,包括西亚多国在内的中东及环地中海地区得益于区位与资源优势,2024年净出口量合计超2500万吨,逐步超越东南亚,成为全球最活跃的跨区域出口贸易增长极。
展望2025-2030年,全球水泥贸易将面临矛盾交织的复杂环境。短期看,欧美降息周期开启与基建投资回暖或带来需求边际改善,但全球贸易摩擦、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政策壁垒将持续压制贸易活跃度,预计全球水泥进出口贸易总量在1.4-1.6亿吨区间内维持震荡趋势。
中期维度,碳排放治理成本将深刻改变产品结构与流向:熟料出口占比或将继续承压下行,而低碳水泥等绿色产品因其在欧美市场存在的溢价效应,可能将逐步提升在全球水泥进出口贸易中的占比,推动贸易链向“低碳化”转变。
长期来看,产能布局将更趋近岸化与区域化。随着非洲、南亚等需求地新建产能进一步释放,自给率提升将持续削弱进口依赖,但局部失衡仍将存在,如北美地区受制于环保约束与老旧产能淘汰,年均2000万吨左右的进口需求具备刚性。
总体而言,全球水泥贸易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化”,绿色转型与地缘政治将成为主导未来格局的核心驱动力,行业参与者需在碳资产管理、供应链韧性建设与产品差异化方面构建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