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探索设立水泥产能退出基金说开去
近日,水泥协会周育先会长在泛东北三省一区水泥行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六点工作建议之六为,积极探索设立市场化产能退出基金,推动长远理性、有序平稳的市场化产能退出。说到产能退出基金概念业内并不陌生。早在9年半前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在完善支持政策中提出,探索由大型骨干水泥企业和平板玻璃企业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联合设立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奖补主动退出的产能。
就基金而言,没有财政可从企业成本中列支特别政策,其筹集原则上只能从企业利润中拿点出来,恐是都不太乐意触碰。9年多来此探索始终处在拟探索中,处在毫无进展冷冻状态。倒是《指导意见》推行错峰生产贯彻极为得力。在采暖地区的采暖期全面试行水泥熟料(含利用电石渣)错峰生产,其他地区水泥熟料装置在春节期间和酷暑伏天也应错峰生产。在实际推行中,已没什么限定条件了。不少地区已在一个季度中实行65+N。刚性化、常态化去产量热火朝天。去产能与去产量俨然是冰火两重天。
在大力去产量和市场需求还较为强劲之下,利润连创新高。在此条件下,本大可丛丛容容,游刃有余,抓紧建立去产能基金。可实际上,企业精力全投在低效产能升级,扩大熟料储存能力,提高竞争力。能1:1置换决不放过,即使部分产能需减量置入,也在所不辞。因为,有产能--窑径换算罩着,该窑径在实际生产中超产空间大着呢!不要不信,在当前合规补充产能中,φ4.8米窑按换算表产能为5000t/d,在补充产能中备案为6500t/d也不是个案。旁证了(在新政前)由于置换所减的量完全可从生产中将其补回来。
在行业连续利润创新高后,谁都知道市场需求拐点将出现,在丰厚利润之下,谁也不愿看到,也不想看到拐点马上出现。直到市场不以人的意志所左右,需求开始较快下降,随之企业利润快速下降时,这才匆匆忙忙,连滚带爬想着要去产能。错失了去产能良好窗口期。
现在业内老大周会长重拾积极探索设立市场化产能退出基金,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相信是要实探真索,不只是说说而已。
当然,探索出设立市场化产能退出基金的有效且可操作的路径那是再好不过了。但既然是探索,也有可能发现实施路径困难众多,可行性差,则也可另辟蹊径,探索其他去产能有效路径。总之,业内都认识到去产能紧迫,总不能总在原地转圈。再5年,到2030年嫦娥都要奔月探索去了。如果再5年去产能还不能探索出个究竟,那真是没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