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发展循环经济“好”与“快”的双赢
如何做到又好又快发展?通辽市通过不断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工作的着力点,让经济效益凸显,碧草蓝天映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通辽市在经济发展上大力推进产业延伸、产业升级和产业多元,目前规模工业总量已经跃居自治区东部盟市第一。我市已建立起以能源原材料、农畜产品加工、玉米化工、建材和非资源类产业等6大优势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煤电铝、玉米化工等产业正在由优势产业转变为强势产业,可以说,“循环”这两个字在我市经济发展中无处不在。
通辽梅花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玉米深加工企业,该企业实现了循环发展:1吨玉米通过深加工,可生产430公斤味精、452公斤复合肥、85公斤玉米纤维、74.3公斤玉米浆、58.6公斤玉米胚芽、51公斤玉米蛋白粉、32公斤菌体蛋白、17公斤饲料用糖渣,共转化出产品1.1999吨,转化率达119%,达到了循环利用、吃干榨尽。
在通华蓖麻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和兴合化工有限公司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企业生产的12-羟基硬脂酸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伴有副产品甘油和硫酸钠的生成,硫酸钠易结晶,随废水排出,造成污染,环保部门多次要求公司治理,但国内还没有该方面的回收技术。经过蓖麻油深加工高级工程师王恩等技术人员的努力,一项回收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现在,12-羟基硬脂酸生产过程中可以成功地回收甘油和硫酸钠产品,生产每吨12-羟基硬脂酸产品可回收甘油80公斤、硫酸钠300公斤,每年可回收甘油400多吨、硫酸钠1500多吨,回收的甘油和硫酸钠又是市场上比较畅销的工业产品。截至2007年,累计回收甘油5000吨、硫酸钠17500吨,创经济效益5400万元。企业向循环发展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在科左后旗甘旗卡镇东工业园区,内蒙古博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不远处就是科尔沁牛业公司,每年都出产大量牛肺子。牛肺子看起来似乎毫无价值,如果在夏天随意扔,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在内蒙古博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没诞生之前,这些牛肺子大多被销到外地,或是一些家庭作坊小规模地进行初加工生产,形不成规模,产品潜在的价值开发不出来。博凌生物公司的生产运营,使牛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链条拉长了,150吨牛肺子可加工1吨抑肽酶,可实现增值2000元左右,牛肺子变成了“金肺子”。
在霍林郭勒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体现得更加充分,劣质煤用来发电,电用来炼铝,铝产品的链条又不断的拉长;煤用来炼半焦、焦油、焦炉气,200万吨焦可以生产60万吨甲醇,甲醇可以引进100多个项目,形成一条长长的产业链,在这条产业链中,1吨原煤的附加值提高了100-350倍。
粉煤灰也是这样,原来粉煤灰作为废料被白白地扔掉了,但现在却成了“香饽饽”。位于霍林郭勒市的力环公司粉煤灰制砖项目已形成年产3万立方米墙体砌块、100万块步道砖、460万块的标准砖能力,一年能“吃”掉粉煤灰20万吨、炉渣5万吨,实现价值5000万元,创造350万元的税收。
中电投蒙东能源集团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战略,依托资源优势,用煤发电、用电炼铝,以煤转化、以铝带电、以电促煤,产业间形成了正向和逆向反循环的往复利用,建立起“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了围绕煤电铝三大主业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取得了明显成效,释放了产品价值的最大化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价值的最优化,有效地利用了资源,保护了环境,以较小的发展成本获取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了企业由“又好又快”向“更好更快”发展。
在中科腐殖酸科技有限公司入驻霍林郭勒市以前,一些加工腐殖酸的小厂没能形成气候,该市的腐殖酸大多被废弃,白白地浪费掉了。腐殖酸是煤田的伴生资源,霍市境内的腐殖酸储量大、含量高、品位好,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该企业的入驻使这些原本废弃的腐殖酸成为宝贵的资源,由废弃物变成了生财的“宝贝”……
通辽市循环经济不断走向深入,产业链不断延伸,效益成倍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发展的企业。据记者了解,2007年我市完成工业增加值236亿元,是2003年的2.9倍,年均增长30%。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