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水泥:精打细算“修”内功 多措并举促增效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向管理要效益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内驱力。鲁中水泥以一场设备维修报备专题会议为抓手,瞄准设备管理这一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打出系列“组合拳”,持续吹响降本增效、精益管理冲锋号。
设备维修是生产企业的一项持续性支出,如何管好、控好这笔费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润水平。鲁中水泥由副总经理张威主持召开专题会议,从管理角度切入,直击公司设备维修管理中的痛点与盲点,拧紧设备维修“成本阀”。会议明确指出,降本必先“心中有数”。针对以往维修费用统计粗放、追溯困难等问题,公司果断出台新规,要求各生产车间建立 “专人统计、分类归档、动态更新”的精细化管理机制。通过细化费用科目、实行划档统计,确保每一笔支出都有迹可循、有据可查,为成本分析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同时,每周定期汇总设备维修费用数据,形成周分析报告,将零散的费用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决策信息。通过每周对维修费用的汇总与分析,让公司和车间主要领导能够快速识别异常消耗点,及时干预,变事后“被动买单”为事前“主动管控”,真正让数据成为成本控制的“防火墙”。
降本增效绝非一味地减少支出,通过科学管理,实现设备效能的最大化,从源头上减少故障和浪费。鲁中水泥要求对现有的生产设备进行全面“体检”和“建档”,为每一台设备建立独一无二的 “身份信息” 和详尽的“健康档案”。这套“一台设备、一套台账、全程跟踪”的管理模式,是实现预防性维护的降本关键。它不仅有助于精准预判潜在故障,防患于未然,更能通过分析设备的历史数据,为采购选型、优化运行和成本核算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系统性地降低使用周期总成本,全力打造设备全生命周期“健康链”。
最容易节省的成本,就是本不该发生的成本。鲁中水泥从流程优化入手,牢牢守住设备报修“第一道关口”。会议要求,所有设备检修报修登记,必须首先核查设备是否处于质保期内,牢牢把住质保期核查的“入口关”。这项看似简单的规定,却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降本手段,它强制要求维修人员及管理者要养成首先向供应商“求助”的习惯,充分利用采购合同中的质保条款,将本来需要自付的维修费用转向供应商,杜绝了“买单者埋头苦干,供应商袖手旁观”而产生的额外支出,从源头上堵住了无谓的成本损失。
细节之处见真章,精益之中求效益。鲁中水泥设备维修专题会议,展现了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运营转变的坚定决心,通过规范统计、数据驱动、源头控本,一步步将降本增效的口号和要求转化为一个个具体、可操作的实际行动,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