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寿命减排破局!水泥行业量化碳减排向 “形象工程” 说不!

中国水泥网信息中心 · 2025-05-20 09:28

在全球碳中和目标驱动下,水泥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降碳减排已成为行业转型的大势所趋。然而,部分企业在这场绿色变革中陷入“宣传狂欢”,重表面文章、轻实际成效,以概念包装替代技术突破,让减碳行动沦为徒有其表的“形象工程”。​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沈卫国直言:我国每吨水泥熟料碳排放量处于810-830kgCO₂区间,其中由于原料碳酸盐分解产生的碳大约占60%,燃料碳排放30%,电力和运输等碳排放占10%,若一项技术应用后,每吨熟料碳减排量能突破10kg,才可被视作具有低碳价值;若无法达到这一标准,即便企业大肆宣扬其减排贡献,本质上也仅是降本增效或其他环保技术。

另外构建基于全寿命周期减排成效量化评估体系,用于评估和选择减排技术对水泥行业十分迫切,避免减碳工程流于形式。​

面对技术路径的选择,依据减排成效可将现有技术分为三大类。

A类“钙质替代原料技术”直击水泥生产碳排放核心。水泥生产中,碳酸钙分解产生的碳排放占据主导,而以废石膏替代石灰石联产水泥硫酸、电石渣置换石灰石等非碳酸盐钙质原料的应用,从源头上减少了碳的释放。值得注意的是,电石渣在现有评价体系中已被认可为减排手段,但是电石渣即便不做处理,也能吸收CO₂重新生成碳酸钙的特性,因此从全寿命周期来看,电石渣替代石灰石算不上真正的碳减排,但从大门到大门的层面是能显著降碳的;高钙废渣如钢渣参与熟料生产,同样以“变废为宝”的方式,实现减排与资源循环的双重环境效益,此类技术堪称水泥减排的“硬核方案”。​

B类“替代燃料技术”则聚焦于水泥生产的“第二大碳源”。当前,水泥燃料产生的碳排放约为原料碳排放的一半,尽管烧成装备技术革新使熟料煤耗显著降低,通过节能实现减排的空间有限,但替代燃料的应用却开辟了新路径。城市园林生物质废弃物若任其在自然界分解,将产生温室效应系数超CO₂二十倍的碳氢化合物,而将其作为水泥替代燃料,不仅化解了环境风险,更实现了碳减排与成本优化的双赢,成为水泥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但效仿西欧国家专门生产生物质来作为替代原料则没有必要。

C类“节电省油技术”在水泥碳排放占比不足10%,且随着电网清洁能源占比攀升,电力排放指数逐年下降,因此通过节电省油技术带来的碳减排效益不明显。不过,其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仍是企业优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沈卫国强调,企业减排技术选择需立足自身实际。因资源禀赋、装备水平与技术基础的差异,企业减排策略优先次序为:首选采用钙质替代原料技术,从源头削减碳排放;其次考虑替代燃料技术,平衡减排与成本;最后辅以节电省油技术,实现综合效益提升。

同时,兼具降本增效与生态环保双重效益、能充分利用当地大宗固体废弃物的技术,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单纯依赖政府补贴的“政策型”技术,可能长远来看仅为塑造绿色形象的“面子工程”,终将因缺乏内生动力而被市场淘汰。唯有摒弃投机心态,以务实精神深耕技术创新,才能真正降低试错成本,在绿色转型浪潮中行稳致远。

为加快实现“双碳目标”,积极推动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中国水泥网将在2025年5月27-28日,举办“2025中国水泥双碳大会暨第十三届节能环保技术交流大会”,同期举行“2025水泥行业ESG排行榜”发布仪式。本次大会将汇聚行业精英,集结多方资源,为行业提供技术攻坚、政策落地、资源对接的全方位支持。会上,武汉理工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沈卫国将针对水泥行业碳减排方案进行深度剖析,赶快报名参加吧!

编辑:周程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凡注明来源行情通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联系电话:0571-85871513,邮箱:news@ccement.com。

阅读榜

2025-05-25 1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