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海螺把餐厨垃圾“变废为宝”

海螺集团 2025-09-10 09:44

一碗热气腾腾的美食背后,你可曾想过,那些被倒掉的“剩菜剩饭”去哪儿了?处理不当,它们是污染环境的源头;随意丢弃,更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

在山城重庆,重庆海螺正以一种创新的方式,把餐厨垃圾“变废为宝”,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化为生动实践,实现环保与效益的双赢。自2023年其全国首个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投运以来,已有超过2.8万吨“剩饭剩菜”在这里完成华丽变身。

一场“双向奔赴”的绿色革命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餐厨垃圾与日俱增,其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成为城市治理的必答题。与此同时,作为传统产业的水泥行业也在积极寻求节能减排的绿色转型之路。

一边是亟待处理的城市“烦恼”,一边是寻求突破的企业“需求”。“水泥的生产工艺是烧,垃圾的常规处理也是烧。把两者结合起来,就实现了资源的循环。”正是基于这一思路,重庆海螺与忠县政府合作,投资5000万元建设全国首个水泥窑协同处理餐厨垃圾项目。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创新,更是一场企业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从回收到处理:一套完整的闭环体系

要实现“变废为宝”,科学的收运是第一步。通过县政府与餐饮企业、学校、机关食堂等单位签订协议,由配备了先进密闭设备的专用车辆,按固定时间、路线统一收运,有效避免了运输过程中的滴漏和异味散发,减少了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车间

当满载的收运车抵达重庆海螺,一场仅需两小时的奇幻旅程便拉开序幕。海螺引进了“预处理+厌氧发酵+深度处理+水泥窑协同”的一体化处理技术。该工艺不仅能高效地将垃圾转化为油脂和有机肥料,更巧妙地利用了水泥厂自身的废热、余热蒸汽,极大地提升了处置效率和效益。餐厨垃圾,就这样被“吃干榨净”。

一份亮眼的“绿色成绩单”

这套创新的解决方式,带来了可观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按年处理2万余吨餐厨垃圾计算,把获得的油脂用作水泥窑燃料,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966吨,减少二氧化硫16吨、氮氧化物14吨。这一举措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环保效益,更从源头上掐断了“泔水猪”“地沟油”的隐患,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

同时,项目还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通过消化餐厨垃圾,替代煤炭燃料,每年可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高达1500万元。自投运以来,已累计分离出工业原油1300多吨,生产优质有机肥料5000多吨,创造了数百万元的新增收益。

变废为宝:可复制的“海螺经验”

重庆海螺的实践,成功实现了餐厨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通过完善的收运体系、先进的处理技术和严格的监管,曾经的“垃圾”真正变成了“资源”,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新动力。

当前,水泥行业正面临节能环保及产业智能化升级双重考验,为贯彻相关政策要求,加速推进水泥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中国水泥网定于9月23日-24日,在山东淄博召开“第十四届中国水泥节能环保技术交流大会暨第六届智能化高峰论坛”。本次大会将汇聚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及众多产业相关方,集群体智慧,推动水泥行业节能环保及智能化转型升级。

编辑:李彬恺 监督:18969091791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行情通立场。联系电话:18969091791,邮箱:news@ccement.com。

阅读榜

2025-09-11 01: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