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泰和南方水泥:“三线”共绘“两山”画卷
江西泰和南方水泥有限公司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矿区“生态线”“循环线”“智慧线”为轴,展开了一幅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美丽画卷。
01 “生态线”:绿色根基的重塑
近年来,泰和南方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分区施策和分类治理,逐步实现“黄土不裸露、边坡有绿化、区域成景观”的修复目标,通过一系列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重塑土地的绿色根基。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150余亩,可绿化区域绿化率实现100%,植被恢复成活率达90%。从山林到水系,从田园到厂房,每一处都散发着生态之美,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中。当岩壁披上绿装,是人与青山的共绘。矿区北侧正上演“绿色回归”——有机土铺展,岩土披绿装,灌木深扎根,爬山虎攀援,荒芜退场,生机归来。矿区南侧,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并进——周边草坪如毯,红叶石楠挺立,桃李错落有致,未来秋日将层林尽染,配合边坡喷播与压实工艺,复绿“有颜有质”,守住生态底线,点亮视觉之美。这片曾经被机械唤醒的土地,正在以草木为笔、以时间为墨,一笔一画重绘属于它的绿水青山。2023年10月,公司荣获省级绿色工厂称号;2024年9月,黄岗石灰石矿顺利入选省级绿色矿山名录。
02 “循环线”:无废矿山的守护
当废石走向重生,是资源零浪费的循环之路。在这里,没有“废弃物”,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我们坚持“变废为宝、全链利用”,构建起“开采—加工—利用—修复”的绿色大闭环,废石变骨料,走进城市建设;废土入配料,助力低碳生产;表土回山体,支撑生态复绿。从开采到再生,让每一块石头,每一方土壤,都在这条环保循环线上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表土回山,循环重生。开采前严格实行“表土剥离、单独存放、保护利用”机制,严防水土流失。这些“会呼吸的土壤”并未沉睡——90%以上用于后期生态复垦覆土,让植被“扎得牢、长得旺”;剩余部分用于运输道路修建,实现“土尽其用”。一方土,从山中来,回山中去,完成一场绿色的“生命循环”。分类铲装,精准配矿。面对复杂岩层与多变地质,建立“穿孔取样——当天化验——实时反馈”快速检测机制,像“体检”一样掌握每一块矿石的品位。在铲装运输环节,推行“分类铲装、科学搭配”模式,精准识别高品位矿石、低品位矿石、夹层与围岩,实现差异化利用,通过系统化调度与分级利用,实现废石“零”浪费,综合利用率达100%,真正做到“颗粒归仓”。从一方土的守护,再到每一块石头的重生,这条循环线正默默诉说着一个属于现代化矿山的新故事。2024年12月,公司荣获“无废企业”荣誉称号。
03 “智慧线”:发展动能的升级
当矿山遇见数字,是一场生态与智能的对话。这里,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代码,而是守护绿水青山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安全哨兵”安智通从“人防”到“智防”,实现24小时不间断守护,高清摄像头与传感器织成一张无形的智慧之网,全天候监测粉尘、噪声、水质与边坡稳定。数字,成了最忠诚的安环卫士。智能调度系统如同矿山的“智慧大脑”,实时采集采矿、运输、加工各环节数据,自动优化生产计划、调配设备、指挥矿车运行。投资的矿山自动化集中管控平台成了数字化矿山“中枢神经”。从此,环境监测、视频监控、资源储量、地磅计量、矿车调度、三维实景建模等八大系统“一屏统管”,所有生产与经营数据实现标准化、可视化、可追溯。指尖轻点,全矿运行尽在掌握;一屏之上,绿色与智慧交相辉映。
未来,泰和南方将继续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向着更高水平的绿色发展迈进,让这份会呼吸的画卷更加生动明丽。
当前,水泥行业正面临节能环保及产业智能化升级双重考验,为贯彻相关政策要求,加速推进水泥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中国水泥网定于9月23日-24日,在山东淄博召开“第十四届中国水泥节能环保技术交流大会暨第六届智能化高峰论坛”。本次大会将汇聚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及众多产业相关方,集群体智慧,推动水泥行业节能环保及智能化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