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管理等新政实施后,当前补产能进展如何?
2024年10月,工信部先后下发《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2024年本)》、《进一步规范水泥行业产能管理的通知》等文件,旨在进一步化解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优化产业布局,从而推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近一年时间过去,当前行业补产能进展如何?效果如何?本文从数据角度做出梳理和分析,以供行业参考!
少量方案作废 整体进度偏慢
据中国水泥网水泥大数据研究院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水泥行业共有75条熟料生产线进行了以补产能为目的的产能置换,涉及产能约6929.9万吨,而在普遍超产的水泥行业中,这一进度明显偏慢。另外,补产能案例中,大多数置换方案获得通过,少数由于仍在公示期,或股权问题未解决、被置换产能合规性问题、规划调整等未通过,这部分生产线共8条,其中中国建材3条,金隅冀东2条,海螺、鸡西赛龙以及南桐特种水泥各占1条。
表1:未通过审批项目名单
信息来源:水泥大数据研究院整理
贵州退出最多 安徽置入居首
剔除尚未公告的补产能产能置换项目,仅考虑已审批通过项目。截至当前,通过补产能置换增加熟料产能2281.4万吨,退出3766万吨,累计压减1484.6万吨。分省份来看,共有20个地区补产能,净置出地区15个,净置入地区5个。其中,贵州地区净置出最多,达到656.2万吨,占比该地区总产能8.3%;安徽地区净置入224.8万吨,处于首位;其余地区补产能变化多在200万吨以内,整体较小。只有置出,而无置入产能的地区有江苏、内蒙古、北京、辽宁四省(市),江苏置出产能最大,为139.5万吨。福建、湖北、黑龙江为仅有产能置入、而无置出的地区,其中黑龙江置入147.3万吨。
表2:分地区补产能情况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中国建材、海螺水泥压减较多
分企业来看,中国建材、海螺水泥分别以净退出产能559.6万吨、281.6万吨分别位列第一、第二。中国建材补产能生产线24条,补充产能754.8万吨,退出1314.4万吨,退出产能皆为旗下公司,生产线得到整合和优化。补产能地区主要是浙江、新疆、河南、四川、黑龙江、贵州、吉林等地,其中浙江地区补充最多,为147.3万吨,退出产能皆为省内产能。海螺水泥16条生产线补产能,补充产能586.4万吨,退出868万吨,净减少281.6万吨,安徽地区补充410.75万吨,占比全部70%,其中由于退出贵州产能、置入安徽地区的产能达193.8万吨。近年来贵州地区需求大幅下滑,行业效益较差,而安徽地区作为海螺大本营,辐射长三角地区,竞争优势明显,此举有利于优化产能布局,进一步提高在华东地区竞争力。
表3:企业补产能情况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加快补产能步伐 切实压减过剩产能
当前,水泥价格跌至历史低位水平,产能过剩导致竞争加剧是重要原因之一。补产能是有效压减过剩、优化产能布局的有效方式之一,但当前进度明显不及预期,而且在补产能置换中又出现僵尸产能复活等违规现象,产生新的问题。笔者建议,一方面,对于有优化布局打算的企业尽快制定方案,紧抓政策窗口期,同时也要合理评估对置入地区市场冲击力度;另一方面,主管部门加强监督,加大对于违规置换、没有补产能却超产企业的惩罚力度,捍卫补产能置换成果。
图3:全国水泥价格走势(点)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