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10年,这匹光伏“黑马”为何才冲刺IPO?

数字新能源DataBM.com 2025-08-28 17:10

8月20日,四川英发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发睿能”)正式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中信建投国际和华泰国际。

自2016年成立后,这家光伏企业一直颇为低调,但在近两年却凭借大规模产能扩张在光伏电池片行业迅速崛起,成为了业界公认的光伏 “黑马”

不过从资本市场看,作为与中润光能、捷泰科技等同期进入光伏赛道的“入局者”,英发睿能显然是在资本市场的布局落了后手。这背后,或许与其前期的发展速度缓慢、近期业绩剧烈波动等密切相关。

4年!电池产能仅实现2GW

公开资料显示,英发睿能成立于2016年。若与大部分光伏企业相比,其进入光伏行业的时间并不算晚,不过由于在初涉光伏行业的几年里,产能规模十分有限、发展速度缓慢,英发睿能在业内一度鲜为人知

据数字新能源DataBM.com不完全统计,在2016-2019这4年间,英发睿能仅规划了安徽天长年产2GW 的太阳能电池片项目(原规划建成后年产1.5GW,后因电池片尺寸变化,实际产能达2GW)。

据了解,该项目原计划分五期建设,其中先期实施第一至三期项目,即投资10亿元新建22条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项目具体建设进度如下表所示:

然而,该项目实际仅完成了5亿元的投资,后续第四、五期项目进展未对外披露。同时,英发睿能官网对2016-2021年间的信息披露也极少。

2022年,英发睿能才正式开启大规模建设光伏电池片产线。

先是在2022年3月,其与宜宾政府合作建设20GW光伏电池项目;紧接着2023年5月,英发睿能又开展了16GW电池+20GW单晶硅棒项目。

进入2024年,英发睿能将布局延伸至海外市场,于当年5月成立印尼基地,并规划7GW N 型TOPCon 电池产能。其中一期于2024年11月全面满产;二期原计划2025年6月投产,不过最新消息显示,目前仍在建设中。

发展至2024年11月,英发睿能敏锐察觉到当前主流的TOPCon技术已面临供需失衡、价格战等问题,于是开始转向押注新的技术路线

据悉,英发睿能于2024年11月与光伏龙头企业隆基绿能携手,共同建设了16GW HPBC电池片项目。该项目在今年5月实现了首片下线。

此外,英发睿能还在四川绵阳基地规划了4GW PERC和6.6GW TOPCon电池产能。这两项产能均已于2025年实现量产或投产。

截至2025年4月底,英发睿能N 型TOPCon电池片年产能达32.7GW。

此外据弗若斯沙利文数据,以2024年出货量(18.1GW)计算,英发睿能已跻身全球第三大N型TOPCon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全球市场份额14.7%。

负债超68%!业绩上演“过山车”

在8月20日港交所披露的招股书中,公布了英发睿能近期的财务状况。

数据显示,英发睿能在2022年实现营收56.43亿元,净利润3.5亿元;2023年营收大幅增长至104.94亿元,净利润则提升至4.1亿元

然而进入2024年,公司业绩却出现“光速变脸”,不仅营收(43.59亿元)较上年大幅缩水超五成,净利润更是大亏8.64亿元,超前两年盈利总和。

对于业绩变化,英发睿能解释称,主要系2024年P型电池片收入占比从91.9%暴跌至13.8%,而同期作为市场主流的N型电池片,产能尚未完全释放利润,当年仅实现35.39亿元收入,远低于2023年P型电池片96.46亿元的收入。

但深挖不难发现,英发睿能2024年N型产能未完全释放利润,主要原因在于公司在推进产能结构调整过程中,一边淘汰P型产能一边加速N型产能布局,扩建/新建项目的推进拉高了当期投入成本,同时受产能爬坡周期,当年投入的资金又无法快速实现回流转化为实际效益。

英发睿能各项目进展情况具体如下:

值得庆幸的是,这场技术转型“阵痛期”在2025年迎来转机。伴随部分N型 电池片产品产能逐步释放,截至2025年4月底,英发睿能实现营收24.08亿元,其净利润也已扭亏为盈,达到3.55亿元。

业绩好转的同时,英发睿能的毛利率也同步上涨。截至2025年4月30日,其毛利率已从2024年7.4%的毛亏状态,转变为23.8%的盈利状态。

但仍需警惕的是,英发睿能的负债率始终高居不下。尽管公司自2022年6月以来,已积极通过融资补充资金,累计完成四轮融资约22.24亿元,但资金注入并未扭转负债攀升的趋势。截至2024年末已高达68.37%

海外市场布局:喜忧参半!

事实上,此前在2023年6月,英发睿能也曾向上交所提交主板上市的申请,后鉴于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及市场环境,随即撤回了A股上市的申请。

如今时隔2年,英发睿能并未再选择A股上市,而是转向冲刺港股IPO。这一信号或表明英发睿能未来将更为看重海外市场

据了解,此次冲刺港股IPO,英发睿能计划将募资总额中的约60.6%用于建立及升级印尼基地,约15.2%用于提升及优化国内及海外的销售渠道。

而从业务数据来看,英发睿能早有向海外市场偏移的趋势。2022-2025年前四个月,英发睿能来自印度、美国和越南等海外市场收入已从1.83亿元增长至5.9亿元,其占相应期间总收入的比值也由3.2%提高至24.5%

而前文提及的2025年毛利率上涨,或得益于海外市场收入占比不断扩大

招股书披露,英发睿能已将其建设的印尼基地,视为辐射东南亚、中东及欧美市场的重要枢纽。英发睿能表示,这一布局不仅能降低物流成本,还可通过贴近东南亚市场,增强其应对全球贸易不确定性的能力。

据了解,印尼基地于2024年启动建设,规划有7GW N 型TOPCon 电池产能,其中一期已全面满产;二期占地约77702平方米,设计最高产能为3GW,含五条额外N 型TOPCon 电池片产线,目前仍在建设中

但话说回来,英发睿能海外建厂虽能提升毛利率,却也暗藏不少隐患。

此前据数字新能源DataBM.com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隆基、海泰、天合等多家光伏龙头已先行在印尼布局电池产能,合计超26GW。(详情请点击:0.7GW→100GW!这个光伏市场要“爆”了吗?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英发睿能此时入局,又能抢得多少份额?

另外就其自身定位来看, 英发睿能作为专业化电池片厂商,对下游客户存在高度依赖。而在印尼市场建厂的光伏龙头企业多采用一体化布局,这种趋势正使得企业对外部采购的依赖度在持续降低。

尤其在TOPCon 等高效电池技术产能过剩背景下,一体化厂商更倾向于优先保障自有产能的技术适配与成本控制,这无疑会进一步加剧英发睿能所面临的市场压力。

编辑:于江莲 监督:18969091791 投稿:news@ccement.com
凡注明来源行情通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联系电话:18969091791,邮箱:news@ccement.com。

阅读榜

2025-08-29 04:5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