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产20周年!输血变造血 “华新援藏模式”结硕果
喜马拉雅山脉高耸入云,见证着雪域高原的沧桑巨变;雅鲁藏布江浩荡万里,传诵着藏汉民族团结进步的美丽故事:
走进华新山南工厂,蓝天白云、绿树成荫,四处盛开的格桑花与宁静的工厂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2025年8月3日,是华新山南工厂一期投产20周年的日子。20年前,在西藏山南桑日县的一片荒滩上,一座现代化水泥工厂拔地而起,由此开创了输血变造血的“华新援藏模式”,至今仍源源不断地为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华新西藏山南项目建设前的面貌
如今的华新西藏山南工厂全景
1.项目决策: 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为拓宽对口援藏渠道,2002年8月,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推进华新水泥在西藏投资办厂,为山南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增长动力的新思路,得到华新的积极响应。
华新公司领导进藏对项目建设进行前期调研
华新总裁李叶青表示,到西藏投资建厂,主要目的是支援西藏发展,其定位是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为此,李叶青前后三次带队进藏调研,最终决定在山南地区桑日县投资建设一条年产3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在湖北省及西藏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项目于2004年7月正式开工。
在海拔3600米以上的高原建设工程是极大挑战。建设者经受住了各种严酷考验,使这项产业援藏、单项投资额最大的经贸项目如期建成,并于2005年8月3日竣工。
为扩大产业援藏成果,华新又先后投资建设了西藏山南二期、三期生产线,以及日喀则工厂一期和二期生产线,在西藏当地形成600万吨水泥产能。
华新西藏山南工厂远景,摄于2010年
2.项目实施:改变当地产业发展格局
华新不仅将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注入西藏,还通过产能升级,为西藏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
公司一方面科学有序开发矿山资源,另一方面全面推进复垦和绿化,把生产线循环冷却水引到矿山,实施植被喷灌技术,还投资近亿元建设废石综合利用项目,把矿山真正建成“绿色矿山、生态矿山”。
华新西藏山南工厂
2022年5月,山南工厂建成运行国际领先的日处置250吨生活垃圾的生态化预处置项目,改写山南市6县1区垃圾填埋的历史,有力助推当地生态文明建设。
为满足国家在藏重点工程的需求,华新西藏公司投资3000余万元,成功研制生产符合高原气候环境的低碱和中热水泥以及铁标水泥。20年来,华新优质水泥广泛用于青藏铁路、拉林铁路、泽贡高速、柳梧大桥等重点工程建设。而在雅鲁藏布江流域已建成的3座水电站以及在建的1座水电站工程建设中,华新累计独家供应水泥突破200万吨,其中含中、低热特种水泥近百万吨。
3.项目成效: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华新模式”为当地百姓创造了就业和脱贫机会。目前,在华新西藏区域近700名员工中,除本部援藏37人外,其他人员全部从当地招聘。公司还通过 “结对子”活动,快速提高藏族员工的工作技能。经过系统培养和锻炼,扎西、索朗格桑、白玛旺久等一批藏族员工,逐步成长为企业骨干,走上了管理岗位。其中,安全环保部部长扎西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华新也带动了当地运输、服务、电力、原材料等产业链发展,促进地方城镇建设。山南工厂周边原来仅20户人家的冲达村,已发展成拥有近200户居民的小镇,村民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2011年以来,华新响应自治区党委号召,积极开展“强基惠民”工程,派遣多个工作组进驻对口精准扶贫的结对乡镇,为群众排忧解难。仅日喀则工厂支援标准化村级建设资金300余万元,由该厂帮扶的查贡村于2016年实现整村脱贫,人均年收入增至7000元。
华新每年为西藏新农村建设、希望小学、农村水利、驻村基建、农田灌溉及抢险救灾等,捐赠水泥等物质和现金数百万元。
华新已成为西藏自身造血功能最强大的发动机之一。截至 2025年 7 月底,公司累计创造工业产值达204亿元,产销水泥 3580 万吨,向当地上缴税收24亿元。其中,山南工厂工业产值占桑日县的80%,该县一跃成为西藏“十大保障县”。华新还彻底改变了自治区过去从内地购买高标号水泥的历史,累计节约工程建设成本90亿元。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西藏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华新人将继续扎根西藏,不断创新“华新模式”,落实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力争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及促进民族团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华新日喀则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