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W62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吉能法规[2025]71号
曹生现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动吉林省能源管控智能化发展的建议》已收悉,我局为主办单位,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关于建议1: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能源管控智能化技术体系,研发低碳工业智能感知、决策一体化多能互补智能调控关键技术
在能源管控方面,按照“政府指导、国网主建、多方参与”的建设思路,省能源局依托省电网公司组建专业化专职团队,已搭建吉林省能源大数据中心,形成了以电力数据为主、其它能源数据为辅的能源双碳数据要素底座,汇聚涵盖省内各类能源生产与消费、公共服务、碳排放及国民经济等各类能源数据。同时,基于电力保供平台,支撑开展迎峰度夏、度冬调度控制和实时闭环管理。
在智能调控关键技术方面,2024年,省科技厅在社发领域支持能源转换-存储集成的高性能离子热电超级电容器、油页岩原位开采长寿命井中电加热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新能源场站电力设备隐患识别及热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户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基于电化学/光电化学(EC/PEC)污粪水尿素降解及制氢协同功能电极的制备及示范应用等科研项目16个,投入科研经费300万元,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技术结合提供方向。
在供暖用能方式转变方面,省住建厅自2012年开始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截至目前,累计建设土壤源热泵、空气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示范面积477.19万平方米,经测算,约可节约标煤9.52万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2.67万吨。
关于建议2:重大项目驱动吉林省制造企业用能监测、多能互补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产品开发
2023年,省科技厅启动了《吉林省陆上风光三峡发展的重大科技专项》,投入项目经费1100万元,支持“多能耦合的源网荷储协同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提升电网调节能力的多形态共享储能协同调控技术研究、园区级多微网系统参与电网友好互动关键技术研究、新能源场站主动支撑技术研究及应用、应对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规模化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相应技术研究”5个子项目,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持续提速。
关于建议3:资源整合,构建产学研协同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平台,大力培养能源绿色低碳领域的工程科技领军人才
吉林省加强多部门发力,整合资源,大力培养绿色低碳能源领域领军人才。一是省教育厅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推动高效开设交叉学科专业,系统搭建契合低碳工业等领域需求的课程体系,全力培育具有跨学科学习与研究能力的创新人才。吉林省高校目前已在新能源与信息技术交叉领域积极探索,各高校根据学科优势,整合优质师资力量,精心打造系列前沿交叉课程,初步搭建起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东北电力大学作为以能源电力为特色的高校,联合多家科研院所与头部能源企业,共建了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与节能实验室。在实际运作中,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院所理论储备、企业实践经验,共同开展课题研究,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培养出一批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二是省科技厅在能源绿色低碳相关领域先后批准建设了低碳化学电源、绿色电能新技术、建筑电气综合节能、电站材料、西部清洁能源、先进能源开发等重点研究方向吉林省重点实验室6家(截止2025年1月)。三是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放活事业单位人才交流的意见(试行)》(吉人社联字〔2016〕45号);2021年省委组织部会同省教育厅、省科学技术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审计厅等7部门印发《<关于激发科研人才活力支持科研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吉组通字〔2021〕7号),政策文件支持人才流动、交流,为培养能源绿色低碳领域的工程科技领军人才提供了保障。
下一步,一是加强能源大数据中心功能建设。持续开展各类能源数据接入及平台市场化运营,全面提升平台的业务黏性及敏捷开发服务能力,发挥数据分析应用对吉林省能源发展价值。二是加强科技研发。在省级科技发展计划中设置“新能源开发、消纳及存储技术及产品研发与示范”企业关键技术类别,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技术结合方向布局一批具有前瞻性、引领性技术攻关项目,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三是加强能源人才培养力度。实施有力政策支持,整合资源,发挥高校、企业主体作用,大力培养能源绿色低碳领域的工程科技人才。
吉林省能源局
2025年5月20日
初审:沈伟博 复审:田逶岭 终审:刘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