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材料(上篇)
一、水泥
(一)水泥品种的选择
水泥品种的选择主要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工程所处环境及施工条件确定。如高温车间结构混凝土有耐热要求,一般宜选用耐热性好的矿渣水泥等等。
(二)水泥强度等级的选择
水泥强度等级的选择原则为: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越高,则水泥强度等级也宜越高;设计强度等级低,则水泥强度等级也相应低。例如:C40以下混凝土,一般选用强度等级32.5级;C45~C60混凝土一般选用42.5级,在采用高效减水剂等条件下也可选用32.5级;大于C60的高强混凝土,一般宜选用42.5级或更高强度等级的水泥;对于C15以下的混凝土,则宜选择强度等级为32.5级的水泥,并外掺粉煤灰等混合材料。目标是保证混凝土中有足够的水泥,既不过多,也不过少。因为水泥用量过多(低强水泥配制高强度混凝土),一方面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混凝土收缩增大,对耐久性不利。水泥用量过少(高强水泥配制低强度混凝土),混凝土的粘聚性变差,不易获得均匀密实的混凝土,严重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
二、细骨料
公称粒径在0.15~5.0mm之间的骨料称为细骨料,亦即砂。常用的细骨料有河砂、海砂、山砂和机制砂(有时也称为人工砂、加工砂)等。通常根据技术要求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Ⅰ类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Ⅱ类用于C30~C60的混凝土;Ⅲ类用于小于C30的混凝土。
海砂可用于配制素混凝土,但不能直接用于配制钢筋混凝土,主要是氯离子含量高,容易导致钢筋锈蚀,如要使用,必须经过淡水冲洗,使有害成份含量减少到要求以下。山砂可以直接用于一般工程混凝土结构,当用于重要结构物时,必须通过坚固性试验和碱活性试验。机制砂是指将卵石或岩石用机械破碎的方法,通过冲洗、过筛制成。通常是在加工碎卵石或碎石时,将小于10mm的部分进一步加工而成。
细骨料的主要质量指标有:
1. 有害杂质含量。细骨料中的有害杂质主要包括两方面:①粘土和云母。它们粘附于砂表面或夹杂其中,严重降低水泥与砂的粘结强度,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强度、抗渗性和抗冻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缩。②有机质、硫化物及硫酸盐。它们对水泥有腐蚀作用,从而影响混凝土的性能。因此对有害杂质含量必须加以限制。《建筑用砂》(GB/T14684-2001) 对有害物质含量的限值见表4-1。《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1992)中对有害杂质含量也作了相应规定。其中云母含量不得大于2%,轻物质含量和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分别不得大于1%,含泥量及泥块含量的限值为:当小于C30时分别不大于5%和1%,当大于等于C30时,分别不大于3%和1%。
| 
 表4-1 砂中有害物质含量限值  | ||||
| 
 项 目  | 
 Ⅰ类  | 
 Ⅱ类  | 
 Ⅲ类  | |
| 
 云母含量(按质量计,%)  | 
 <  | 
 1.0  | 
 2.0  | 
 2.0  | 
| 
 硫化物与硫酸盐含量(按SO3质量计,%)  | 
 <  | 
 0.5  | 
 0.5  | 
 0.5  | 
| 
 有机物含量(用比色法试验)  | 
 <  | 
 合格  | 
 合格  | 
 合格  | 
| 
 轻物质  | 
 <  | 
 1.0  | 
 1.0  | 
 1.0  | 
| 
 氯化物含量(以NaCl质量计,%)  | 
 <  | 
 0.01  | 
 0.02  | 
 0.06  | 
| 
 含泥量(按质量计,%)  | 
 <  | 
 1.0  | 
 3.0  | 
 5.0  | 
| 
 粘土块含量(按质重量计,%)  | 
 <  | 
 0  | 
 1.0  | 
 2.0  | 
此外,由于氯离子对钢筋有严重的腐蚀作用,当采用海砂配制钢筋混凝土时,海砂中氯离子含量要求小于0.06%(以干砂重计);对预应力混凝土不宜采用海砂,若必须使用海砂时,需经淡水冲洗至氯离子含量小于0.02%。用海砂配制素混凝土,氯离子含量不予限制。
2. 颗粒形状及表面特征。河砂和海砂经水流冲刷,颗粒多为近似球状,且表面少棱角、较光滑,配制的混凝土流动性往往比山砂或机制砂好,但与水泥的粘结性能相对较差;山砂和机制砂表面较粗糙,多棱角,故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相对较差,但与水泥的粘结性能较好。水灰比相同时,山砂或机制砂配制的混凝土强度略高;而流动性相同时,因山砂和机制砂用水量较大,故混凝土强度相近。
3. 坚固性。砂是由天然岩石经自然风化作用而成,机制砂也会含大量风化岩体,在冻融或干湿循环作用下有可能继续风化,因此对某些重要工程或特殊环境下工作的混凝土用砂,应做坚固性检验。如严寒地区室外工程,并处于湿潮或干湿交替状态下的混凝土,有腐蚀介质存在或处于水位升降区的混凝土等等。坚固性根据GB/T14684规定,采用硫酸钠溶液浸泡→烘干→浸泡循环试验法检验。测定5个循环后的重量损失率。指标应符合表4-2的要求。
| 
 表4-2 砂的坚固性指标  | |||
| 
 项 目  | 
 Ⅰ类  | 
 Ⅱ类  | 
 Ⅲ类  | 
| 
 循环后质量损失(%)  | 
 ≤8  | 
 ≤8  | 
 ≤10  | 
4. 粗细程度与颗粒级配。砂的粗细程度是指不同粒径的砂粒混合体平均粒径大小。通常用细度模数(Mx)表示,其值并不等于平均粒径,但能较准确反映砂的粗细程度。细度模数Mx越大,表示砂越粗,单位重量总表面积(或比表面积)越小;Mx越小,则砂比表面积越大。
砂的颗粒级配是指不同粒径的砂粒搭配比例。良好的级配指粗颗粒的空隙恰好由中颗粒填充,中颗粒的空隙恰好由细颗粒填充,如此逐级填充(如图4-1所示)使砂形成最密致的堆积状态,空隙率达到最小值,堆积密度达最大值。这样可达到节约水泥,提高混凝土综合性能的目标。因此,砂颗粒级配反映空隙率大小。

 (g),计算各筛上的分计筛余率
 (%),再计算累计筛余率
(%)。 和 的计算关系见表4-3。(JGJ52采用的筛孔尺寸为5.00、2.50、1.25、0.630、0.315及0.160mm。其测试和计算方法均相同,目前混凝土行业普遍采用该标准。) 
细度模数根据下式计算(精确至0.01):

根据细度模数Mx大小将砂按下列分类:
Mx>3.7 特粗砂;Mx=3.1~3.7粗砂;Mx=3.0~2.3中砂;Mx=2.2~1.6细砂;Mx=1.5~0.7特细砂。
砂的颗粒级配根据0.600mm筛孔对应的累计筛余百分率A4,分成Ⅰ区、Ⅱ区和Ⅲ区三个级配区,见表4-4。级配良好的粗砂应落在Ⅰ区;级配良好的中砂应落在Ⅱ区;细砂则在Ⅲ区。实际使用的砂颗粒级配可能不完全符合要求,除了4.75mm和0.600mm对应的累计筛余率外,其余各档允许有5%的超界,当某一筛档累计筛余率超界5%以上时,说明砂级配很差,视作不合格。
以累计筛余百分率为纵坐标,筛孔尺寸为横坐标,根据表4-4的级区可绘制Ⅰ、Ⅱ、Ⅲ级配区的筛分曲线,如图4-2所示。在筛分曲线上可以直观地分析砂的颗粒级配优劣。
| 
 表4-4 砂的颗粒级配区范围  | |||
| 
 筛孔尺寸(mm)  | 
 累计筛余(%)  | ||
| 
 Ⅰ 区  | 
 Ⅱ 区  | 
 Ⅲ 区  | |
| 
 10.0  | 
 0  | 
 0  | 
 0  | 
| 
 4.75  | 
 10~0  | 
 10~0  | 
 10~0  | 
| 
 2.36  | 
 35~5  | 
 25~0  | 
 15~0  | 
| 
 1.18  | 
 65~35  | 
 50~10  | 
 25~0  | 
| 
 0.600  | 
 85~71  | 
 70~41  | 
 40~16  | 
| 
 0.300  | 
 95~80  | 
 92~70  | 
 85~55  | 
| 
 0.150  | 
 100~90  | 
 100~90  | 
 100~90  | 

[例4-1] 某工程用砂,经烘干、称量、筛分析,测得各号筛上的筛余量列于表4-5。试评定该砂的粗细程度(Mx)和级配情况。
| 
 表4-5 筛分析试验结果  | ||||||||
| 
 筛孔尺寸(mm)  | 
 4.75  | 
 2.36  | 
 1.18  | 
 0.600  | 
 0.300  | 
 0.150  | 
 底 盘  | 
 合 计  | 
| 
 筛余量(g)  | 
 28.5  | 
 57.6  | 
 73.1  | 
 156.6  | 
 118.5  | 
 55.5  | 
 9.7  | 
 499.5  | 
[解] ① 分计筛余率和累计筛余率计算结果列于表4-6。
| 
 表4-6 分计筛余和累计筛余计算结果  | ||||||
| 
 分计筛余率(%)  | 
 a1  | 
 a2  | 
 a3  | 
 a4  | 
 a5  | 
 a6  | 
| 
 5.71  | 
 11.53  | 
 14.63  | 
 31.35  | 
 23.72  | 
 11.11  | |
| 
 累计筛余率(%)  | 
 A1  | 
 A2  | 
 A3  | 
 A4  | 
 A5  | 
 A6  | 
| 
 5.71  | 
 17.24  | 
 31.87  | 
 63.22  | 
 86.94  | 
 98.05  | |
② 计算细度模数:

③ 确定级配区、绘制级配曲线:该砂样在0.600mm筛上的累计筛余率A4=63.22落在Ⅱ级区,其他各筛上的累计筛余率也均落在Ⅱ级区规定的范围内,因此可以判定该砂为Ⅱ级区砂。级配曲线图见4-3。
④ 结果评定:该砂的细度模数Mx=2.85,属中砂;Ⅱ级区砂,级配良好。可用于配制混凝土。

(2)砂的掺配使用。
配制普通混凝土的砂宜为中砂(Mx=2.3~3.0),Ⅱ级区。但实际工程中往往出现砂偏细或偏粗的情况。通常有两种处理方法:
① 当只有一种砂源时,对偏细砂适当减少砂用量,即降低砂率;对偏粗砂则适当增加砂用量,即增加砂率。
② 当粗砂和细砂可同时提供时,宜将细砂和粗砂按一定比例掺配使用,这样既可调整Mx,也可改善砂的级配,有利于节约水泥,提高混凝土性能。掺配比例可根据砂资源状况,粗细砂各自的细度模数及级配情况,通过试验和计算确定。
5. 砂的含水状态。砂的含水状态有如下4种,如图4-4所示。

① 绝干状态:砂粒内外不含任何水,通常在105±5℃条件下烘干而得。
② 气干状态:砂粒表面干燥,内部孔隙中部分含水。指室内或室外(天晴)空气平衡的含水状态,其含水量的大小与空气相对湿度和温度密切相关。
③ 饱和面干状态:砂粒表面干燥,内部孔隙全部吸水饱和。水利工程上通常采用饱和面干状态计量砂用量。
④ 湿润状态:砂粒内部吸水饱和,表面还含有部分表面水。施工现场,特别是雨后常出现此种状况,搅拌混凝土中计量砂用量时,要扣除砂中的含水量;同样,计量水用量时,要扣除砂中带入的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