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磺酸盐高效减水剂改性水泥混凝土的作用机理研究


电位(静电斥力)-分散”为主体的静电斥力理论。该理论以DLVO 溶胶分散与凝聚理论为基础,认为高效减水剂对水泥浆体的分散作用主要与以下3 个物理、化学作用有关。,即吸附、静电斥力(
 电位)和分散。体系对外加剂的吸附量增加, 
电位增大)。 由于静电斥力作用,一方面使团聚的水泥颗粒得以分散,另一方面也降低水泥浆体的粘度,从而赋予浆体优良的工作性。1.1 动电电位(
电位)的研究
 电位)容易测得一致的结果, 动电电位对水泥浆的流动性,凝结过程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对水泥分散体系动电电位的研究比较重要。
 电位),由于动电电位与电泳速度有关,所以,通过电泳速度的测定,再经过数据处理,得到 
电位。
 电位的测定结果及讨论
电位的测定结果见图1。
 电位呈正电性, 这是由于水泥的主要矿物成分是C3S、C2S、C3A、C4AF。其中硅酸盐水化物的粒子在水泥分散体系中带有负电荷,铝酸盐水化物粒子带有正电荷,由于铝酸盐水化物的溶解性大于硅酸盐水化物,所以测得的水泥粒子带有正电。 从图1 可以看出,加入高效减水剂以后,由于水泥颗粒表面对减水剂分子的吸附作用,随着AF质量浓度的增大, 
电位值也增大了。而且AF 高效减水剂的 
电位值一直比NF 高效减水剂要高。从以上的
 电位测定分析可以看出, 
电位值愈大,分散性愈好,分散体系愈稳定。2.1 主要仪器及原料
(1)萘系高效减水剂(NF),淮南合成材料厂生产。
(2)氨基磺酸盐高效减水剂(AF),淮南合成材料厂生产。
(3)PO32.5级复合水泥,淮南特种水泥厂生产。



电位-分散”理论,饱和吸附量越大,水泥颗粒吸附的减水剂负电基团数越多, 
电位的绝对值越大,水泥间的斥力增大,减水剂的分散效果越好。 而实验结果表明,AF 在水泥颗粒的吸附量较NF的小, 
电位又比NF 大, 而对水泥分散效果却又远优于NF(见图4),显然,单纯的“吸附-
 电位-分散”理论是难以解释的。
电位-分散”理论和单纯的“吸附-空间效应-分散”理论都难以圆满地解释新型高效减水剂AF的分散作用机理。
电位的大小是颗粒带电程度的标志, 
电位越大,颗粒带电量越大, 
电位越小,颗粒带电量越小; 在掺加AF 和NF 浓度相似的情况下,AF的 
电位比NF 大, 而水泥颗粒对AF 的吸附量较NF 的小,只有一种可能,便是在一个分子单元中AF所带的负电荷数较NF 的多,AF的分子结构见图5(a),而NF的结构见图5(b)。
电位比NF 大也就不难理解了。 由于都具有较高的 
电位,所以AF 和NF对水泥都具有良好的分散作用,表明静电斥力作用在AF的分散作用中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由于AF结构的分支链多,而且在水泥颗粒上吸附呈环圈及尾状吸附,因而空间位阻较大,由于空间位阻和静电斥力的共同作用,使得AF具有优良的减水分散性能。AF 的多个极性基团容易以氢键形式与水分子缔合, 在水泥颗粒表面形成一层厚溶剂化吸附层,具有良好的润滑作用,增加了AF的分散性。 对于NF,分子结构较简单,属于少支链的线型结构。通过较多的磺酸基(-SO3-)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在水泥颗粒上呈一种短棒式吸附形态,吸附量较大,表现为
 电位大,静电斥力较大,空间位阻对排斥力贡献较小,除磺酸基外无其他极性基团,通过氢键结合的水分子少,在水泥颗粒表面形成的溶剂化水层薄,润滑作用小,对水泥颗粒的分散主要靠静电斥力。 故
 电位和空间位阻的共同作用,在宏观上表现为AF较NF具有更加优良的减水分散作用。4.1试验方法及原料配合比




5.1 实验原材料及实验仪器


(3)氨基磺酸盐高效减水剂AF早期强度高。由于AF 的高效减水性,使得水化过程中失水也较少,产生的气孔也就少,其密实性得以提高,强度自然得以增大。
(4)由于AF 具有使水泥颗粒高度分散性能,促进水化作用,导致混凝土试样用水量少,水化更快,水化产物更多,提高了早期强度。 此点与水泥砂浆,混凝土的强度测定结果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