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又现光伏“扩产潮”!
9月27日,南玻A发布公告,公司召开董事会临时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了《关于投资新建埃及光伏玻璃生产线的议案》。
公告表示,南玻A拟在埃及投资新建光伏玻璃生产线项目,规划建设一条1400t/d 一窑五线光伏压延玻璃及配套四条钢化镀膜加工生产线,在项目取得政府相关审批后启动建设,预计建设周期为三年,项目规划总投资约人民币17.55亿元,具体投资金额和建设周期以实际投入及建设情况为准。
这是南玻集团首次赴海外建设光伏玻璃生产线,也是近一年以来第5家宣布在中东建项目的中国光伏玻璃企业。
光伏龙头“扎堆”布局中东
近年来,中东市场被众多中国光伏企业所青睐。除了坐拥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中东各国急求能源转型,都设置了雄心勃勃的激进目标,且均给出了极富吸引力的优惠扶持政策。
沙特最新目标到2030年实现130GW清洁能源装机目标——每年至少20GW新增装机。阿联酋目标到 2030 年,将可再生能源的份额增加三倍以上,增加至 19.8GW,占总能源结构的 30%,并计划到2050年占比提升至 44%。埃及则目标到2030年42%的电力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对应装机约61GW,其中43GW来自光伏……
同时,中东地区地处欧、亚、非十字路口,当地光伏产业背靠本地广阔需求,面向欧洲、非洲、乃至南美巨大市场和贸易便利,也为中国光伏企业的纵深战略提供更广阔的施展空间。
中东地区巨大市场机遇“诱惑”,加上痛失东南亚出海“跳板”,中国光伏企业近几年纷纷加码中东布局。
据数字新能源DataBM.com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9月底,公开报道的已经有13家光伏主产业链企业宣布落子中东、推进建设光伏制造项目,基本已经覆盖了“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的完整主产业链。而光伏玻璃作为光伏组件制造供应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今年来光伏玻璃制造企业更是有加速、扎堆布局之势。
光伏玻璃龙头“扎堆”布局中东
近年来,随着中国光伏行业“出海”战略的深入,光伏“出海”已经逐渐从“产品出海”、“主产业链出海”,延伸至“全产业链出海”。2025 年开始,除了组件,逆变器、支架、玻璃、边框、储能等光伏配套产业“打包”走出去也成为掀起了热潮。
光伏玻璃作为光伏组件制造供应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构成光伏产业的关键基础。更是随着中东光伏“扩产潮”,集体“扎堆”布局。截止目前,至少有亚玛顿、信义玻璃、中国玻璃控股、旗滨集团、南玻集团等五家光伏玻璃龙头相继宣布在中东建设产线。
今年8月媒体报道,旗滨集团拟在埃及苏赫奈综合经济区投资建设一座价值 6.85 亿美元(约49亿元人民币)的太阳能玻璃工厂。
4月27日晚,亚玛顿发布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亚玛顿(中东北非)有限公司在阿联酋设立全资子公司亚玛顿玻璃工业有限公司,并投资建设年产50万吨光伏玻璃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包括一座1600t/d的玻璃熔窑及配套深加工生产线,预计建设周期为18个月。
3月信义玻璃宣布,投资7亿美元(约50亿元人民币),在埃及苏伊士运河经济区投资建设年产150万吨太阳能玻璃和110万吨高纯度硅砂的工厂,计划2026年开工,2028年投产。建成后,将成为中东及北非地区最大太阳能玻璃生产基地之一。
此外,2024年11月28日,中国玻璃控股有限公司埃及新能源玻璃项目举行开工奠基仪式。项目总投资3亿美元,建设日产1000吨平板玻璃和800吨光伏玻璃的生产线。
截止目前,至少有亚玛顿、信义玻璃、中国玻璃控股、旗滨集团、南玻集团等五家光伏玻璃龙头宣布在中东地区建设光伏玻璃生产线,项目分布主要在阿联酋、埃及等地。
前车之鉴,谨防“内卷”、“过剩”老路
在中国光伏企业中东“扩产潮”的大背景下,作为产业链不可或缺的环节,光伏玻璃龙头随着集体奔赴中东建厂的举动并不难理解。但同时,光伏玻璃出海,也是近年来国内市场极致内卷之下不得已的“求生”之举。
在过去短短几年间,光伏玻璃行业经历了供应“极度短缺”到极速扩张导致供应“严重过剩”的发展阶段。中国版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底,光伏玻璃已投产产能152窑604线,产能120870t/d,比上一年新增新增产能18400t/d 。
与产能快速增长相对的,是需求端的大幅下行。尤其是今年“531”结束后,下游组件产线开工率持续下行,光伏玻璃企业库存不断累高,甚至几近爆仓,产品价格也随之极速下跌至成本线之下。6月底,国内十大光伏玻璃厂商不得不宣布集体加大减产力度至30%。
尽管在反内卷引导、停产、减产措施下,光伏玻璃的价格在8月后逐渐回暖,但在严重过剩的大背景下,国内市场已经无法消化如此庞大的存量产能。走出国门,跟随市场和产业链落子布局,是为企业开辟新市场、开拓新的增长空间。
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内产能过剩、价格血拼的“前事”仍在眼前、尚未翻篇,如今短短一年间,5大光伏玻璃龙头集体落子布局中东市场,且有4家争相逐鹿埃及市场,产能也一个比一个巨大,企业若照搬国内“低价+快建”逻辑,是否又将带来一个新的过剩、内卷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