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太原的“减碳密码”

国家交通运输部 2025-11-19 09:38

晨光盖过光伏屋面,电能悄然汇聚;地源热泵机组运转,冷暖藏于地下;电动工程车低噪穿梭,不见黑烟尾气……一个个鲜活的绿色场景,勾勒出太原武宿“零碳”机场项目的建设图景,也为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作为全球机场光伏/旅客比最高的项目、全国首个区域枢纽级近零碳机场、山西首个获评“国家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工程”的项目,太原武宿“零碳”机场的建设处处藏着“减碳密码”。

创新“两源一储一终端”路径

作为山西面向世界的窗口之一,太原武宿国际机场承担着全省近70%的航空运输任务。2022年5月,民航局“十四五”重点规划项目——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正式开工。这不仅是缓解运输压力、升级枢纽功能的民生工程,更成为山西民航探索能源转型的“战略窗口”。

彼时,全国民航绿色转型多停留在节能设备应用层面。山西航产集团抓住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的窗口期,启动近零碳机场建设项目,将近零碳目标嵌入改扩建全过程。从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应用,到航站楼绿色建筑设计,再到终端绿电替代。“就像给正在成长的大树嫁接绿色枝条,在改扩建中同步实施近零碳工程,成本最低、效果最好。”项目团队相关负责人形象地比喻。

在建设过程中,山西航产集团创新提出“两源一储一终端”技术路径。太原年均日照时长约2500小时,机场毗邻的“黄陵—西温庄”地热田是山西最具开发潜力的地热资源富集区。一上一下,一光一热,“两源”构成了项目的能源基底。

“两源”解决了能源从哪儿来,“一储一终端”则回答了能源怎么用:“一储”通过日周期储能平抑季节、昼夜用电峰谷差,破解全年能源供需不平衡的痛点;“一终端”则通过对绿色建筑和用电终端改造,让每一千瓦时电、每一份热能都用在刀刃上,最终形成能源全链条的绿色循环。

据测算,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均发电量将达到1.2亿千瓦时,年供热能力可达85.4兆瓦,可为航站楼、综合交通中心等约100万平方米的建筑群提供稳定热源。

从单一项目到行业样本

太原武宿“零碳”机场项目的意义,不止于自身近零碳,更在于构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近零碳模式,让近零碳机场从单一项目升级为转型样本。

这是一份“从无先例到立标准”的行业答卷。在飞机滑行、起降的核心区域大面积敷设光伏板,全国民航领域尚无先例。山西航产集团联合国内顶尖科研团队,经过上百次的模拟、修改、推翻、再测试,最终通过“飞机运行关键区域光伏抗尾流冲击”专项试验破解了飞行区特别是滑行道之间光伏列阵的抗飞机尾流冲击等技术难题,并参与修订国内首部《民用机场光伏设施规划设计指南》。

这是一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济账本。数字是最有力的证明,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1.8万吨,相当于种树657万棵,新增森林面积约7880万平方米。项目配套建设智慧能源管控平台,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给近零碳机场装上“智慧大脑”,对每一笔碳排放数据进行管控,为未来参与碳汇交易、碳汇金融提供数据支撑,让“减碳”从“环保任务”变成了“可变现资产”。

这是一篇“从引智引资到输出方案”的社会启示。今年7月,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董事会正式批准太原武宿“零碳”机场项目贷款事宜,使该项目成为山西省首次利用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资金、单笔外贷金额最大的绿色基建项目。不仅解决了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更引入了国际先进的绿色金融标准和建设运营管理经验。从“引进来”的国际经验,到“走出去”的山西方案,一条“技术+资金+标准”的国际合作路径清晰可见。

成片的光伏板、高效的能源站、智慧的微电网……太原武宿“零碳”机场用技术突破填补行业空白、用模式创新激活资源价值、用全球视野提升项目格局,它证明了资源型城市完全可以走出一条绿色赋能、智慧引领、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编辑:DataBMAI 监督:18969091791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行情通立场。联系电话:18969091791,邮箱:news@ccement.com。

阅读榜

2025-11-19 22: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