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营打造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模式
图为东营市河口区黄河三角洲数智碳谷平台。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近年来,黄河入海口城市——山东省东营市以“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为抓手,从城市、园区、企业等多个层面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创新模式,奋力谱写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新篇章。
奏响黄蓝交融乐章,推进创新试点建设
“黄蓝之韵交响融合”既是东营市的美好愿景,更是目标指引。“黄”象征着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强劲动力,百万吨级CCUS(碳捕获和封存)项目将工业碳排放转化为油田驱油资源,金色油田正谱写低碳转型的辉煌篇章;“蓝”是生态与能源的清新和声—盐碱滩涂崛起光伏蓝海,湿地蓝碳释放生态红利,让盐碱荒原变身“碳汇银行”。
近年来,东营市在环境监管、产业升级、生态固碳等方面持续发力,构建智慧监管体系,织就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建立联动机制,激活企业减污降碳内生动力,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依托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积极开展蓝碳交易和碳汇项目开发。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不仅推动了东营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为全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示范。
东营市扎实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建立“2+1+2”试点建设体系,既综合部署、一体推进,又以点带面、创新示范。第一个“2”,是指东营区、河口区作为试点城市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多领域、多层次推进减污降碳试点工作。“1”是指围绕东营港省级化工园区调整优化用能结构、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构建园区企业产业链,打造网状产业体系减污降碳新模式,创建全国化工园区减污降碳协同标杆。第二个“2”,是指针对东营华联石油化工厂有限公司、东营联合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实施能源及污染物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绿色低碳各有特色的生产路径,全方位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
着力打造重点项目,源头发力减污降碳
东营市大力实施能源低碳化、产业绿色化、交通清洁化等根本性、源头性解决方案,精细化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实现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双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河口区将减污降碳理念纳入顶层设计,同“无废城市”建设、近零碳排放试点、园区循环化改造等工作协同推进,深度融入全区规划建设全过程,积极打造多领域、多层次、多样化的低碳发展新模式。以“双碳”为主题,以数字赋能为主旨,以黄河三角洲数智碳谷平台为核心,打造黄河三角洲数智碳谷平台项目。与北京绿色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首创环保集团、北京北节能源设计研究所等产研机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黄河三角洲地区优势碳汇资源开发和“双碳”企业高质量发展。
东营港化工产业园作为试点园区,积极推进海上风电全容量发电平价入网,约占全市新增绿电的60%,预计每年可节约近1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CO2排放量240万吨。“园区推动的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项目,实现海水资源梯级利用,显著提高了工业水重复利用率,每天可减少直排海洋环境工业废水量两万吨,每年减少工业废水排放量600万吨。项目采用工艺比常规海水淡化工艺淡化效率提升5%,能耗降低5%,每年可节省电量3900兆瓦时,减少CO2排放量3286吨。”东营港化工产业园区负责人骄傲地表示。
东营联合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实施加氢裂化装置智慧热岛、蒸汽节能等系列项目,预计年节约蒸汽8.6万吨,折合标准煤约9300余吨,减少CO2排放2.45万吨、VOCs 24吨。东营华联石油化工厂有限公司实施智能节电设备技术改造、循环水泵节能改造等项目,预计年可节约标准煤6955余吨,减少CO2排放量1.82万吨,实现了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破解东营市转型难题、守护黄河口绿水青山的“金钥匙”。东营市将以更大力度推进制度创新、技术革新和模式更新,持续深化“黄蓝之韵交响”实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奋力将东营市建设成为全国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的示范标杆,为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东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