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建:雪域高原十载耕耘 共绘西藏发展新篇

水电九局 中国电建 2025-08-22 16:20

初秋硕果飘香,雪域映照辉煌。

西藏拉萨,一场在世界屋脊上的隆重庆典闪耀着日光之城的荣光,喜马拉雅山脉上腾起的薄雾把辉煌60年的动人故事传唱。

水电九局,一支中国电建旗下的驻黔铁军践行着央企援藏的使命,雅鲁藏布江畔的雪莲花将建藏援藏10年的乐章深情唱响。作为中国电建的重要成员企业,水电九局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以援藏的生动实践在雪域高原书写着新时代奋斗传奇,为服务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央企力量。

一路走来,从黔山秀水到雪域高原,中国电建水电九局十年间把“能、水、砂、城”四大业务板块深深嵌入西藏高质量发展的脉搏之中,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成就,成为雪域高原上最可信赖的“光明使者”与“绿色工匠”。

能:电亮雪域高原千家万户

“滴水不漏”曾是世界坝工界遥不可及的梦想。雅鲁藏布江中游大峡谷深处,一座世界海拔最高的碾压混凝土大坝拔地而起,坝顶高程3451米的DG水电站,作为西藏已投产最大内需水电站,66万千瓦的总装机容量背后,是中国电建水电九局数百名建设者的辛劳付出。面对高海拔高寒地区极端复杂的气候环境挑战,以及长期以来“无坝不裂”的行业魔咒,建设团队创造性研发的《青藏高原复杂条件碾压混凝土绿色筑坝关键技术及应用》《高海拔寒冷地区大坝智能温控通水冷却施工技术》《压条式橡塑海绵保温保湿技术》等国际领先、国内首创技术,让这座百米级拦河大坝实现“滴水不漏”,填补了我国高海拔高寒地区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空白。大坝蓄水至正常蓄水位后,坝体坝基渗流量仅为<2.9L/s,远低于设计标准 40.5L/s,该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用匠心锻造出的国之重器,成功摘取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同时,首创钢管柱群竖缝式装配技术建成世界海拔最高、落差最大生态鱼道,为巨须裂腹鱼等多种珍稀鱼类搭建起“洄游天梯”。

2024年1月,海拔5228米的亚堆才朋山脊,气温零下25℃,氧气含量仅为平原的50%。600余名建设者鏖战90个日夜,采用“滑轨+骡马+无人机”三维运输,把一块块光伏板以及组件送上山巅。项目投运后,32个光伏阵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年均发电量1.55亿千瓦时,有效满足当地用电需求。

2024年11月,阿里地区遭遇十年一遇暴雪,电网一度告急。中国建设团队用时81天建成西藏首个独立构网型储能保供项目,总容量60兆瓦/300兆瓦时,等效年利用450小时,新增清洁电能2000万千瓦时。如今,狮泉河镇灯火通明,“世界屋脊的屋脊”不再为电所困。

那曲甘丹康桑12万千瓦光伏储能项目是西南最大构网型光储电站,项目创新采用的32度倾角设计使发电效率提升15%,2.5米的阵列间距则为藏北牦牛预留充足活动空间,完美诠释“牧光复合”的生态智慧,“板上发电、板下放牧”的模式带动320名牧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拉萨市尼木霍德一期10万千瓦光伏项目平均海拔超过4700米,光伏阵区最高点超过4900米,拥有世界最高海拔大规模电化学储能系统(海拔4784米)、世界海拔第二高的110kV升压站和光伏阵区,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超高海拔地区生态较为脆弱、修复能力不足等多项难题,给光伏项目环境保护工作带来极大考验。建设团队创新采用高寒地区草甸保护“起、存、养、 复 ”四步工作法,通过即起即复、独立养护等手段,实现了高海拔高寒地区草甸100%有效保护和及时恢复。

水:涵养世界屋脊生态环境

水利惠民——高原水网滋养藏区千家万户。2023年6月30日,日喀则南木林县湘河岸边,藏族民众身着节日盛装,手捧糌粑、青稞酒,迎接第一股渠水汩汩流入干涸的农田,这一天,正是湘河水利枢纽工程商业投产的日子,项目建设总库容1.134亿立方米,相当于5个西湖,8条干渠总长156公里,可灌溉12.49万亩耕地,年增产粮食1.2亿公斤,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它为“藏中江南”。

2024年5月开工的康卓水库项目,是西藏“十四五”水安全保障重点工程,平均海拔4300米,缺氧、严寒、运输半径超过300公里。项目以“红心向党,匠心筑坝”党建品牌为引领,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攻坚动能,不断强化现场管理,保障设备高效运行,实现安全、质量、进度协同推进,高效完成大坝防渗墙施工。项目于2025年6月7日成功实现截流,预计2026年下闸蓄水,届时将彻底解决年楚河流域3个乡11个村3200余人饮水和3.67万亩农田灌溉难题。

拉萨河生态治理项目完工后,新建堤防21.4公里、生态湿地35万平方米,沿河新增慢行绿道18公里。傍晚时分,市民在项目建成的亲水栈道上散步,成群结队的赤麻鸭在芦苇间嬉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监测数据显示,河道水质由Ⅳ类提升至Ⅲ类,局部达到Ⅱ类。

砂:筑就绿色环保优质工程

从1959年发明人工生产砂石骨料技术至今的66年来,中国电建水电九局先后在国内外承建了100余座大型人工砂石系统工程,是中国机制砂石技术的发明者,也是目前世界最先进机制砂石技术的开发者和拥有者。

中国电建水电九局在行业内先后4次升级迭代的机制砂石制备工艺,在水电站、水利工程、核电、高速公路、机场、高铁、房建市政等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几年来,在川、藏高海拔地区先后承建了DG、BDa、昌波以及米林等水电站砂石系统工程,其中DG、BDa水电站砂混系统是目前西藏规模最大的砂石混凝土生产系统。

在DG水电站砂石系统建设中,研发的《青藏高原水电工程开挖料深度利用》技术,将工程开挖渣料变废为宝、制备出高品质的砂石骨料,用于混凝土浇筑水电站构筑物,首次实现了大型水电工程不设开采料场、不设永久弃渣场的先例,减少弃渣45万立方米,避免5万平方米生态破坏,节省投资超3亿元,成为高海拔绿色建造的范本。

在西藏大型水电站砂混系统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建设团队秉承“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 ”理念,克服当地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高等诸多条件限制,深入应用BIM 技术对设备选型和车间布置方案进行深度优化,保护了场区内13棵百年核桃树,实现工程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成功打造出“中国最美砂石系统 ”;自主研发的《高原水电工程大型砂石与混凝土系统绿色建造关键技术》经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品质的砂石骨料,铸就高品质的混凝土,成就精品工程。西藏DG水电站大坝取出26.2米三级配超长芯样、一举打破当时的世界纪录,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城:描绘安居乐业幸福图景

城所以盛民,安居乐业也。中国电建水电九局凭借建筑业特级资质,以强大的综合实力,在藏区建筑版图上不断开疆拓土,将一座座城镇化、工业化和智能化高楼大厦、安居小区建设蓝图,变成赏心悦目的美丽现实。

从扶贫搬迁房到教师宿舍,从供暖工程到旅游文化园区,中国电建水电九局的房建项目如同一条条温暖的纽带,将民生关怀传递到藏区每个角落。这些建筑不仅解决了“住有所居”的基本需求,更承载着藏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喀则市珠峰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昌都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林芝市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日喀则市灾后重建项目等10余个工程项目,见证了中国电建水电九局惠及民生、助力西藏经济跑出新速度的昂扬斗志。

走进日喀则珠峰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藏式碉楼与玻璃幕墙交相辉映。项目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建设者们将“文化、创意、旅游”三大功能有机融合,2024年雪顿节期间,园区接待游客12万人次,带动当地就业800余人。冬日的日喀则古城,绽放出不同以往的独特魅力。

承建的派墨公路作为西藏墨脱的“第二生命线”,是西藏自治区和林芝市重点建设工程,是“央企助力富民兴藏”的落地项目,该公路的全线建成通车,比原途径扎墨公路至林芝市的距离缩短了180公里,对加快米林县和墨脱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快雅鲁藏布江流域水能开发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车当天,墨脱县群众纷纷说:“感谢中国电建,天堑变通途。”

从DG水电站首台机组发出第一度电的轰鸣,到湘河水库碧波漫过青稞田的柔浪;从才朋光伏板上跃动的阳光,到八宿县然乌村藏家新居里漾开的笑脸;中国电建水电九局在西藏镌刻的每一项工程,都是立在雪域大地上的丰碑,被风拂过,被雪吻过,被千万双眼睛深情凝望。

十年砥砺,十年奋进。从雅鲁藏布江奔腾的浪花,到阿里高原炽热的阳光;从“废渣变宝石”的绿色砂石,到藏家新居里升腾的袅袅炊烟,中国电建水电九局用一座座丰碑、一项项创新、一桩桩民生实事,在世界屋脊镌刻下新时代央企的使命担当。

面向未来,中国电建水电九局将牢记嘱托,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贡献更大力量,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雪域高原常开长盛。


监督:18969091791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行情通立场。联系电话:18969091791,邮箱:news@ccement.com。

阅读榜

2025-08-23 05: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