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海螺:创新、创造、创效
在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中,益阳海螺把创新工作抓在经常、融入日常,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全员微创新等活动,形成了难题有创新、钻研为创新、效益靠创新的浓厚氛围。
创新为源:点燃智能制造引擎
阮佳荣是益阳海螺矿山分厂维修工段长,从事工程机械工作十余年,在他的印象中,满载矿石的“油老虎”喘着粗气爬坡,驾驶室里的师傅们需要大声吼叫才能交流。现如今情况正在因“矿车油改电”项目改变,他说“师傅们不再被噪音侵扰,能清晰地听到对讲机指令,工作环境舒适度大幅提升。它们安静地奔跑,只留下车辙,不留下一丝尾气污染。”
“矿车油改电”作为矿山智能制造的重要载体,驱动着矿山运输体系向绿色、智能高效转变。益阳海螺矿车油改电后,用电成本远低于燃油消耗,同时通过能量智能回收系统,利用平台落差重载下坡电机电力回收,目前吨矿石运输成本仅为燃油矿车的三分之一。此外,电力驱动结构更简单,维护需求大幅减少,发动机机油、变速箱油及滤芯器等成本进一步降低。
矿车油改电,不仅仅是动力源的切换,更是益阳海螺推进创新的一个缩影。2024年以来,益阳海螺征集员工创新建议100余项,实施创新项目20项,熟料标准煤耗、熟料综合电耗、水泥工序电耗均得到优化,真正实现了创新为制造赋能、让指标更优。
创造为核:锻造工艺升级利剑
近年来,骨料项目成为益阳海螺经营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就在这关键战场上,一个“拦路虎”却死死卡住了二期骨料生产的“咽喉”——制造分厂副厂长李新道出了焦虑:“石粉台时产量40吨,可两台水泥磨‘胃口’只有22吨!石粉库一满,骨料、机制砂的生产就得被迫‘踩刹车’!”面对这一制约产能释放、影响效益提升的顽疾,益阳海螺技术人员没有退缩,一场围绕“石粉困局”的攻坚战悄然打响。
起初外委设计单位提供了“使用气力运输方式,将物料输送至原料系统”的改造方案,改造费用高达110万元,且后期使用间接成本较高。面对挑战,益阳海螺成立专项攻关小组。会议室里,灯火常明,思维的火花激烈碰撞。大家摒弃旧思路,深入现场、反复勘查论证。创造,就在这压力下迸发!攻关小组从常规思路中跳了出来,提出了一套“花小钱办大事”的妙招:对1021石灰石皮带进行精妙的制动抱闸式可逆改造,赋予它灵活“转身”的能力;对1205皮带果断“瘦身”缩短,并将其尾部配重装置进行转向移位……一系列如同“精密手术”般的改造,核心目标直指——打通石粉输送的“双通道”!
经过3个月的改造,这一制约生产稳定高效运行的“硬骨头”被彻底攻克,并达到了预期效果。费用从外委单位预计的110万,下降到25万元,不仅节约了改造成本,更带动了生产成本的直接下降。今年上半年,益阳海螺开展了包括窑头喂煤秤波动问题改造、熟料卸车通道技改、水泥磨入磨螺旋筒密封装置改造在内的多项工艺设备改造,多措并举攻关窑、骨料以及发运系统等制约生产效能的多个问题,运行质量不断提升。
创效为本:精耕细作价值沃土
潘锦程是益阳海螺制造分厂维修班的班长,他说“作为基层管理者,只有坚持精耕细作,发扬钉钉子精神,在日复一日的精细检维修中深挖潜能、锐意创新,才能将一个个现场挑战转化为降本增效的坚实台阶。”
益阳海螺为增加RDF替代燃料使用比例、降低熟料煤耗,对RDF板喂机下料口设立创新攻关项目,激励员工自主钻研。自那之后,潘锦程整天待在现场琢磨入分解炉下料口增加重锤翻板阀。“钻研设备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不断的调试靠的就是精耕细作、敢于较真的钻研精神。”潘锦程说。靠着这种精神,他获得了安化县劳动竞赛标兵的荣誉。经过多次调试,RDF输送系统运行逐步稳定,替代燃料使用比例逐步提升,标准煤耗较此前下降3kg/t以上。
效益是企业生存的基石,能带来效益的创新价值千金。今年上半年,在生产一线,维修技术人员开展了10多项创造性修旧利废,创造价值35万元;推行自主维修,实现工艺线检修“零外委”,大幅度节省了检修费用;采购人员化身“效能猎手”,选矿粉末的引进让原料成本实现“负价运行”……在益阳海螺,越来越多的创新“金点子”,结出了经营发展“金果子”,并在推进创新、创造、创效的过程中,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锤炼出过硬的员工队伍。
创新破壁,利剑争锋。市场寒流不是躺平的理由,恰恰是磨砺创新刀刃的砺石。面对挑战,益阳海螺将持续全员聚力、全员献智,将压力转化为创新、创造、创效动能,变“微光”为“炬火”,磨砺出穿透寒冬的锋利之剑,以实干作答,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