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龙头接连撤退!这一太阳能市场还“香”吗?

数字新能源DataBM.com · 2025-07-24 17:39

近日,“康宁收购晶澳美国组件工厂”的消息在光伏行业内引发热议。

据媒体报道,全球知名的特殊玻璃和陶瓷材料制造商康宁公司收购晶澳科技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组件工厂

事实上,晶澳出售美国工厂计划此前在其2024年年度报告和港交所的招股书中就已经先后透露了——在今年3-4月,晶澳科技美国子公司JA Industrial以不高于2.27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JA AZ的100%股权。JA AZ唯一业务正是拥有并运营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光伏组件制造基地。

也就说,出售完成后,晶澳科技目前在美国不再拥有组件制造业务。

具体详情请点击:答案揭晓!是谁收购了晶澳美国组件工厂?

据了解,晶澳科技的美国组件工厂2023年宣布建设,原计划当年第四季度投入运营,然而直至2024年第四季度该工厂才开始产能爬坡。

通过时间线推导,这家工厂从投产爬坡到被出售不过半年左右时间。晶澳科技为何如此突然卖掉这家工厂,晶澳科技未对外披露,我们也不得而知。不过,也不至于太意外。

毕竟,中国光伏企业在美国市场中举步维艰的经营现状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香饽饽”→“烫山芋”

由于地缘政治等影响,中国光伏企业一直以来都是美国重点打压对象,加收关税则是该国常用手段之一。在各种关税大棒之下,中国光伏企业也一直在寻找相对终极的解决办法。

2023年中国光伏企业掀起“赴美建厂”热潮,仅一年时间中国光伏组件5大龙头就已齐聚美国,彼时合计规划组件产能已超16GW

赴美建厂对于当时的中国光伏企业来说,不仅可以有效规避关税打击,同时还可以享受美国当地的一些优惠补贴政策。

据数字新能源DataBM.com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底,中国光伏企业在美国拥有产能共计超过30GW

然而,仅仅不到两年的时间,随着站在绿色能源的对立面的特朗普再次上台执政,美国国内新能源环境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或许是巧合,又或许是多年以来交手的经验预感,在特朗普大选获胜的当日,天合光能宣布“卖掉了”在美国的5GW组件工厂

天合光能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Trina Solar (Schweiz) AG (简称“TSW”)将其下属的核心资产Trina Solar US Manufacturing Module 1, LLC(简称“TUM1”)出售给FREYR Battery, Inc.,(以下简称“FREYR”)。

根据当时公告显示,通过此次交易,天合光能将获得1亿美元现金面值1.5亿美元的优先票据以及FREYE普通股45,877,960股

上台后的特朗普依旧延续了其此前的立场,针对新能源进行了一系列打击,这使得美国新能源市场环境急转直下。

“大而美” 之下,在美中国光伏难“美”

近期通过的“大而美”法案更是严重阻碍了美国的新能源行业的发展。

据当地媒体报道,近日,美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商New Leaf Energy已裁掉约五分之一的员工。该公司这一举动正式为了应对“大而美”中加速取消针对太阳能和风能的联邦投资税收抵免的政策决定。

针对“大而美”法案,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SEIA)曾发出警告:“(该法案)可能危及近300家美国太阳能和储能工厂”,“到2028年,这项和解法案将导致太阳能和储能行业约3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其中包括8.6万个太阳能制造业的就业岗位。”

同时在“大而美法案”中,还明确界定了“被禁止的外国实体”(具体见下图)。一旦企业被加入到这些范畴中,将无法再享受相应的税收抵免政策。中国企业则是其重点针对对象之一。

这也就意味着,在美国建厂的中国光伏企业之后大概率是无法享受税收地面政策。如此一来,中国光伏企业的美国工厂不仅运营成本将会增加,同时也可能伴随一系列的问题。

这次,中国企业能破局吗?

根据上文来看,美国国内的太阳能市场环境已然非常恶劣,为何康宁会选择接手晶澳的组件工厂,逆势扩产呢?

虽然如今美国的太阳能环境不如从前,但作为世界第二大单体光伏市场,该国目前依旧具备巨大市场潜力。

受“大而美”法案的影响,美国光伏产业很多工作将会前置,短期内会推动美国光伏行业的发展。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2025年美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将达到53.1GW,2026年将达到61.1GW,2027年将达到59.8GW,之后将从2028年开始下滑。

与此同时,“大而美”法案保留了对美国光伏制造厂商的补贴,这就意味着美国本土光伏制造厂商依旧可以享受税收抵免政策

在此背景之下,中国光伏企业该如何应对呢?业内人士向数字新能源DataBM.com表示:“当前中国光伏企业若想‘合法合规’进入美国本土制造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老板换个国籍”。

这一句虽是句玩笑,但却也透露出当前中国光伏企业对参与美国市场的不看好。

不过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围追堵截也并非首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利用贸易壁垒、实体清单、供应链溯源等方式对中国光伏企业进行数次打击。

面对美国的系统性打击,中国光伏企业最终通过了“产能外迁”+“技术升级”的双轨策略一次次成功破局。

如今困难再度升级,中国光伏企业又会使出什么破局之法呢?数字新能源DataBM.com将持续跟踪报道。

编辑:赵华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凡注明来源行情通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联系电话:0571-85871513,邮箱:news@ccement.com。

阅读榜

2025-07-26 08:22:52